本篇文章1692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河北省武强县一所艺术学校的学生正在体验智能电子钢琴音乐教学。
新华社记者李照片
你会作曲吗?
长期以来,公众心中一直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很难在艺术创作领域发挥作用,因为艺术所需的创造力来自于人的大脑,这需要非凡的感知和灵感,而用算法很难描述。每个艺术家都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勾勒出的艺术世界超过一千人。艺术作品的评价尺度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判断,这使得“一刀切”的量化指标更难确定。对于机器学习来说,这无疑是极其困难的。
《蓝色多瑙河》、《可怜的奏鸣曲》和《戈德堡变奏曲》……几代杰出的音乐家给世界带来了终极的音乐享受,但是机器真的能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来实现艺术创作和精致的表达吗?
现在,事实给出了答案。对于那些认为人工智能难以突破艺术创作壁垒的人来说,是时候再次擦亮眼睛,迎接新的冲击了。
创建一个独特的人工智能轨迹需要经历哪些复杂的过程?以深圳交响乐团演奏的世界上第一首人工智能交响变奏曲《我的祖国和我》为例,从团队决定以人工智能形式创作到正式演出,团队建立了包括歌曲数据库、创作规则数据库、歌词素材数据库、音乐评论数据库、声乐音源数据库和乐器音源数据库在内的6个数据库,涵盖了数百万种创作素材。其中,超过700,000首音乐作品被应用于这种人工智能结构训练交响变奏曲的创作。作品题材多样,充分发挥了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
个性化标签脱颖而出
著名音乐评论家王纪言认为,艾未未创作的这首曲子清新自然,营造了一种迷人的氛围。当《我的祖国和我》悠扬悠扬,各种乐器齐奏时,历史感与欢快昂扬的风格交织在一起,让人神清气爽。
一般来说,“不按常规玩牌”可以说是人工智能音乐的一大特色。在行业分析师看来,如果作曲家创作,逻辑会更严谨,但人工智能凭借其独特的理念,会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音乐体验。作为一种全新的音乐创作方式,艾的交响变奏曲《我的国家和我》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起点。
时光倒流,人工智能音乐在今天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6年,索尼就开发了一款名为flowmachines的软件,用来创作披头士风格的音乐。去年,人工智能作曲家艾娃(aiva)也发行了一张名为《艾娃》(Ai Wa)的中国音乐专辑,其名字的灵感来自于著名的女娲神话。aiva也通过学习许多作曲家的作品实现了自己的“创作”。
不久前,在杭州举行的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一个关注人工智能音乐创作的团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歌手的“走调”音乐曲目,并为自己量身打造一首歌曲。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即使你张开嘴走调,人工智能也能围绕走调的歌声写出一首旋律甜美的“新歌”。想象一下,从娱乐的角度来看,这项技术可以被视为许多“音乐盲”的“福音”。
机遇和挑战
人工智能音乐创作的独特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创造性的方法将来会给整个音乐行业带来什么影响?有些人担心这种创造性的方式是否会影响传统音乐制作人的“饭碗”并带来新的挑战。
事实上,现在担心还为时过早。艾音乐更促进了音乐创作的个性化变革。通过发挥きだよ 0/的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它完全基于大量的歌曲。人工智能音乐创作自诞生以来就具有“个性化”的内在优势,同时也解决了一些旋律抄袭的问题。在幕后,是人们为人工智能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而人工智能能够发挥作用的核心因素也是人。至少在现阶段,不必太担心“饭碗”。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的音乐创作本质上给了更多普通人成为音乐创作者的能力。ai通过算法学习和“实战”训练学习如何写歌。非音乐工作者也可以借助这项技术创作自己独特的歌曲,这并不难实现。
当然,对人工智能音乐的警惕与对其他领域过度模仿人工智能的担忧大致相同。一方面,人工智能程序的构建容易受到个人偏见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极端复杂的算法在其他领域被滥用,人工智能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音乐创作的确可以弥补人类创作的一些不足,所以它也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得力助手”,但“不要滥用”这一串应该收紧。毕竟,技术的转换仍然掌握在我们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它取决于人类。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AI变身音乐创作的“得力助手”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1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