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7字,读完约4分钟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从北斗网络到嫦娥探月工程,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对于在前线挣扎的宇航员来说,每次成功的火箭发射都离不开他们的坚持。

刘继元

一个强大国家的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国家的需要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自觉选择。"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专家刘吉说,这也是他坚持航天工作几十年的原因。

1960年,刘继元完成学业后回国。虽然他年轻时更喜欢汽车专业,但他为国家需要而学习的使命感让他进入了中国羽翼未丰的航空航天行业,并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二分院工作。

刘继元回忆说,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1的研制和生产需要3800多种原材料和部件,但技术和材料短缺。

“怎么办?我只能依靠我自己!”刘继元说:“永定路四个科研楼的灯一直亮到晚上12点,政治干部是‘聋子’,我们愿意回去睡觉。”

由于科研条件有限,刘基原本需要向另一家研究所借用测试和控制系统的仪器设备:“我们三个去了几十公里外的南苑。借了设备后,我们脱下衣服,把它们包起来。没有公共汽车时,我们半夜带着设备走回永定路。没有人抱怨和累。”

东风-1的发射试验是在戈壁沙漠上进行的。刘继元回忆说,他带了两个馒头,带了一壶水,装饰好咸菜就离开了。"一天又一天,他回来时浑身是土。"。

对于每一个发展和推出的关键时间节点,刘继元就像是几件珍宝。记者被这位86岁老人的记忆惊呆了,但刘继元拿出一张写满了字的纸:“恐怕我记不清楚了。”昨晚我特别查阅了我的笔记。”

20世纪80年代末,刘继元决定并领导开发大型运载火箭,使中国航天正式进入“国际市场”;1992年至1999年,他担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研制过程中,他极力主张解决逃生救生装置整流罩超重的问题。

刘继元认为,年轻的研究人员应该保持危机感,不要忘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还想对航天工业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应用做一些研究。”

雷英军

骄傲和满足是无与伦比的

雷英俊,35岁,中国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综合部总设计师。现在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许多航天器动力系统项目。

作为R&D四队的一名年轻队员,雷英军仍然记得今年1月3日四号探测器坠落那天的盛衰。“我在早上四五点钟到达邮局,我感到很尴尬。”当着陆器顺利着陆在月球上的那一刻,他的心放下了一半。22时22分,“玉兔二号”巡逻队踏上了月球,心情完全放下了。

这是雷英军第一次作为整体电路子系统的总设计师参与模型开发和上线实施的全过程。“大学毕业后,他参加了嫦娥三号的部分研发工作,还第一次看到了卫星。"

雷迎军的工作是设计航天器的整体供电和配电系统,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零缺陷、零故障、零怀疑、高标准、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也是宇航员的基本要求。

老一代宇航员的严谨给雷英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身边围着一位78岁的老专家。在卫星研制过程中,有大量的书面报告,从几十页到几百页不等。他会一丝不苟地发表评论和意见,并经常手写10多页a4纸。”雷英军说,一旦涉及到很多设备,而且打印出来的报告有一英尺多高,这位老专家就会写几十页的意见。

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在深度空探测中,在严重的重量约束下,复杂任务的供电和配电需求是一个难题。雷英军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深空探测器供电系统的能量共享方法和新的能量分配方案。该方案还解决了月夜温度采集器的可靠供电问题,实现了我国首次月夜温度测量。

“与我的同学相比,有些人收入高,有些人工作轻松,但这份工作带来的自豪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雷英军说道。

《人民日报》(2019年12月6日,第12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跃升!向浩瀚星空(70年,共同走过)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14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