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2字,读完约3分钟

我们将以创新的思维和手段,加紧探索更有效的科学传播途径,以达到脑入心的坚实效果

今年9月“全国科普日”期间,科技展览、学术讲座、科学视频等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科普活动轮番设宴款待人们,掀起了新一轮的科学传播活动。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8.47%,与2010年的3.27%和2015年的6.20%相比有显著提高,反映了科学传播工作的积极成果。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公众科学素质的现状离2020年达到10%的目标还很远。为什么是10%?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决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人力资源基础,10%是一个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基本门槛。

科普活动要“聚粉”“吸睛”(创新谈)

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基础科学知识,感受和理解奇妙的科学文化?如何通过科普活动充分释放科技对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支撑潜力?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和手段探索更有效的科学交流途径,从而达到更扎实的“脑入心”效果。

用创新思维寻找新的传播载体和渠道。例如,作为一种媒体,电影拥有广泛的观众,并有能力悄悄地感染公众。随着科幻电影《星际迷航》的高票房和高声誉,《黑洞》、《罗氏极限》、《引力弹弓》等科学知识的搜索量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将“成为科学家”作为自己的梦想。使用新的沟通渠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天文台已经在颤音平台上驻扎了不到五个月,在一个时期内拥有超过420,000名粉丝和最多1,500万个视频。“粉转比”显示用户称赞后是否会关注这个数字,是2.5∶1,远远高于娱乐数字10∶1的“粉转比”数据,反映出科学的“粉丝”很多,只有“东风”才能接近科学。

科普活动要“聚粉”“吸睛”(创新谈)

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在今年5月的中国科学院公开开放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大胆引入二维元素,以通俗的方式向漫画爱好者展示科学。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称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吸引了近50万粉丝追随,实现了科学传播的新突破。

在探索如何提高科学传播能力的过程中,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不再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包括科学文化信息的合成、信息向大众文化的转化以及最终转化为文化产品的全过程,创新思维在其中潜伏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科学拓展了人类认知的边界,技术促进了社会发展,因此有必要更新科学传播理念,创新传播模式,开辟传播路径,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普活动要“聚粉”“吸睛”(创新谈)

(作者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1日,第19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科普活动要“聚粉”“吸睛”(创新谈)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15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