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3字,读完约4分钟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赵)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要素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之一。近年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706个研究所为牵头单位,率先开发了国内通用终端、服务器、云平台等一系列计算机产品,打造了国内第一个复杂大规模信息系统的“样板间”。
回顾70年的梦想之旅,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努力下,中国计算机从无到有,从模仿到走在世界的前列,支撑着国内相关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起源:发展中国自己的计算机
1956年,国家决定将计算机纳入12年长期科学发展计划,并将创造中国计算机技术等项目列为四项紧急措施之一。从那一刻起,“中国是自己的电脑”的种子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悄然孕育了。
从“模仿”开始,1958年,中国人制造的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3”研制成功。当时,706所第一任所长、中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计算机)开发工程组副组长张子长,直接领导该所技术骨干开发103计算机。第二年,该团队完成了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4计算机)的研发。
虽然103型和104型“远讯”计算机体积庞大,运算速度和存储能力都不尽如人意,但它们无疑是中国计算机史上划时代的壮举,为航天工程、核工程发展和天气预报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支持。
从此,中国的计算机发展正式走上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依靠103和104机器的开发经验,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119开始开发,706专家于成轩在机器的总体和逻辑设计上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管计算机,119机器的成功开发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实现“别人拥有它,中国也会拥有它;别人没有的东西,中国也可以有这个目标。
观看:在泥土中培育春天
如果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进展顺利,那么在接下来的20年里将会有些困难。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任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计算机顾问的张子长提出了依靠国内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的倡议。但是,由于综合国力和科研资源的制约,这一前瞻性的举措并没有被完全采纳,中国自主计算机研发的进程被推迟。
“如果你有条件,你就必须去做,如果你没有条件的话。”所以,706决定咬紧牙关,先练习一下。没有项目背景,没有资金支持,没有R&D的人才,没有R&D的经验……706人是孤独的,他们决心用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走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久,天一操作系统的原型——MMOS诞生了。尽管受到R&D实力的限制,mmos最终没有实现它的应用。
然而,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作为全面参与我国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706所研究所先后取得了“五个第一”、“五个领先”的突出成绩——中国第一台小型无针注射器、第一台军用电子地图仪、中国第一台抗核爆炸冲击密码设备、第一台低辐射计算机、全国铁路系统第一台电话号码查询机;国内领先的电话计时计费系统、冰箱防盗装置、印染总厂管理信息分析系统、行程预测仪和外贸公司进出口业务办公信息系统,国内信息产业链日益丰富。
奋进:自主创新,梦想成真
进入后,中国航天科技进一步延伸了706所在的国内计算机领域沉淀的智慧结晶,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
创新之路无疑是艰难的。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团队成员阅读了各种书籍和资料,并编制了一套厚厚的“宝典”;缺乏相应的知识,团队成员每天加班,拿着专业书籍来弥补;即使为了加快研发进度,成员们也经常日夜测试、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并在不断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克服许多技术困难。2010年,706研究所基于龙芯3a处理器构建了国内第一台服务器。
以此为起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706个研究所为牵头单位,进一步开发了国内通用终端、云平台等一系列计算机产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复杂、大规模的国内信息系统“模型室”,初步实现了国内信息系统的在线运行。系统的响应速度越来越快,基本满足了用户的日常办公需求。
在过去的70年里,历经艰辛而形成的国内信息系统逐渐从“可用”扩展到“易用”。未来,它将继续肩负起保卫国家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使命,帮助中国更好地实现“网络强国、数字强国”的梦想。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航天科工:做自己的计算机,走国产信息化之路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1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