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7字,读完约3分钟
2019年5月9日(星期四),上午9: 00至中午12: 30,陕西历史博物馆宣教部二楼多功能厅将举办两场精彩的彩陶文化讲座。主讲人栾和分别作了题为“东方史前陶器的精髓——海岱地区史前彩陶介绍”和“世界体系下的史前艺术浪潮:中国彩陶及相关问题”的演讲。
栾石丰:淮河下游的海岱地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五大文化区之一。其史前彩陶文化和艺术在繁荣和影响方面仅次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海岱地区的史前彩陶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北新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早期,由于仰韶文化庙底沟彩陶在中原地区的强大影响,东方彩陶艺术发展迅速,彩陶数量显著增加,色彩艳丽,绘画技法先进,图案类型复杂多样,进入了东方史前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在大汶口文化中后期的转折时期,繁荣了近千年的东部地区彩陶艺术逐渐衰落,最终消失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
从北新文化中史前彩陶的出现到大汶口文化晚期彩陶的完全消失,历经了近3000年的繁衍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出现与成长、繁荣与辉煌、衰落与消失的完整发展过程。
李水成:陶器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重要发明,它利用热能改变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是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彩陶的出现需要技术支持,同时也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中国史前彩陶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流行,并在西北地区长期延续,与黄土地区和旱地农业密切相关。随着彩陶的消失,社会复杂化的进程加快,并开始走向文明社会。世界上其他流行的彩陶地区也有类似的标志和发展趋势。
黄河流域的彩陶在仰韶文化晚期衰落,但在西北地区继续繁荣。随着农业群体的西迁,彩陶和旱作农业传入河西走廊和新疆。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抑制了以黑压压陶器为代表的畜牧业群体在新疆的传播,而且引发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特征的互动。
东西方彩陶的出现时间相近,有一些相似的特点,这应该是由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似性造成的,而不是文化的借出或传播。
演讲者简介:
栾石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二级教授。他曾是山东大学考古系主任,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自2001年起,他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和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的副教授、郑州大学的副教授、台湾台南艺术大学的副教授和日本大学的客座研究员。自2006年以来,他一直是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估和咨询专家组的成员。2008年,他被国家计划办公室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考古学科评估专家组成员。2017年,他担任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8年,他被授予“改革开放四十年——山东省著名社会科学大师”称号。
李水成,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他曾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访问学者。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中国西北史前青铜时代考古学、盐业考古学、农业起源和动物驯化、冶金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等。他目前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史前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首席专家。代表作有《半山区与马厂彩陶研究》、《中国古代陶器》、《东风西传——中国西北史前文化进程》、《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考察报告》、《叶正聚学》等。他独立发表了150多篇学术论文。(周小蓉/整理)
:张嘉诚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陕西荔波:一场精彩的彩陶文化讲座即将开始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