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01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Xi 1月10日电,“风在咆哮,马在吠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诞生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以巨大的气势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英雄精神,谱写了一幅壮丽的抗日画卷。

冼星海出生在澳门一个贫穷的船夫家庭,从小热爱音乐,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929年,冼星海去巴黎工作和学习,主要学习写作。抗战爆发后,归国的冼星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歌曲,如《救世军歌》、《去敌后》、《太行山上》。

1938年9月,收到延安副主席和音乐系全体师生署名的信,热情邀请他到延安担任音乐系系主任。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冼星海和他的妻子钱云玲于1938年11月初到达延安,开始在艺鹭教书。

诗人广曾多次与合作为他创作歌词。1939年1月,他因在前线受伤,来到延安疗伤。冼星海去医院看望他,他们达成了再次合作的意向。

几天后,广维然邀请冼星海和第三戏剧队的同志到他住的山洞里。在昏暗的油灯旁,这位年轻的诗人低声吟诵着《黄河船夫之歌》、《黄河颂》、《黄河水如何流出天堂》和《黄河水谣》。诗人的热情感染了山洞里的每个人。当唱诵戛然而止时,冼星海突然从椅子上站起来,抓起歌词,兴奋地喊道:“我一定会写好的!”

回到他居住的土洞后,冼星海开始日夜创作音乐。他完全进入了一种无法控制的精神状态。他很久没有休息了。他偶尔上床睡觉,沉思一会儿,然后突然跳下床,继续作曲。经过六天六夜的努力,冼星海终于完成了黄河合唱团的所有乐谱。

这部作品分为八个乐章,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热情地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英雄精神。在冼星海看来,《黄河大合唱》直接契合了当下的环境,充满了现实主义、怨恨和悲剧情感。歌词本身已经尽可能多地描述了黄河的历史。

《黄河合唱团》延安首映式的导演邬析零在他的文章中回忆道:“3月31日,我从星海得到了《黄河合唱团》的所有草稿。这是星海在生病的几天内写下并复制的。难怪我在回队的路上感觉很沉重。清晰的草稿浓缩了作曲家的辛勤工作、辛勤工作和友谊。”《黄河大合唱》配乐十天后,在延安陕西公学礼堂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艺鹭建国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一个由100多人组成的合唱团演唱《黄河合唱团》。毛泽东一唱完,就连连称赞:“好!好的。很好!”

那天晚上,冼星海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今晚的音乐会是中国空之前的音乐会,我永远不会忘记今天的情况。”不久,回到延安的周恩来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呐喊,为人民心声!”从此,《黄河大合唱》从延安流传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成为激励中国儿女赢得民族解放战争的精神杰作。

延安陆毅文化园办公室主任严美芳说:“2019年是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黄河大合唱》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诞生的伟大作品,是中国文化的里程碑,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儿女。即使在今天,每当音乐响起,它仍能团结人们,激发斗志。”

:张洋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黄河合唱:激发民族精神的不朽之作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2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