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0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Xi 12月3日电。骆驼的铃铛很长,丝绸之路很长。
一只高大的骆驼站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这里的灯光昏暗而寂静。
骆驼背上背着一支由八个人组成的歌舞乐队。七个音乐家围坐了一个星期,中间是一个丰满的女人,长着长长的身体和淡淡的嘴唇
一首始于几千年前盛唐的舞曲听起来似乎很悠闲,当穿越空时,令人震惊。
这只唐三色骆驼驮着音乐小雕像,一千年前,一个“巡回乐队”举办了一场“街头音乐会”。那一年长安坊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巡回乐队”?他们是如何度过时间的?他们演奏什么音乐?唱什么歌?
1959年,在陕西省Xi西郊村的唐墓中,出现了这个唐三彩驼音乐雕像。它高58厘米,长41厘米。它凝固的那一刻让人无限思考。
自张謇开辟西域丝绸之路以来,中国大陆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流一直以此为动脉。音乐人手中的乐器基本上来自西域,表演者和舞蹈者都是汉族人。Xi安音乐学院教授曾金寿说,他们演奏和演唱的可能是开元天宝年间流行的“胡卜鑫笙”。
与单纯的胡舞不同,胡步的新声是从河西少数民族地区传来的。唐代,西域的西凉、高昌、龟兹、疏勒等地的民间音乐非常成熟,经改造传入长安后,立即受到人们的喜爱。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胡布升朝",后又发布一道诏书,命令"道调、法曲、胡笙合作"。胡盛在长安风靡一时。
这组音乐人物的“巡回乐队”巩固了西域与中原在艺术领域的融合,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七个男人,穿着圆领窄袖长袍,用各种乐器演奏长笛,竖琴,琵琶,笙,长笛和管乐器。据曾晋寿介绍,在这些乐器中,有琵琶、尺牍、管子等西方乐器,也有中原乐器如笙、排箫等。例如,《管子》,在古代被称为发夹,来自于汉代的龟兹。它看起来简单而朴素,但它的声音浑厚而壮丽。它经常被用来表达边塞的离别之情,至今仍被民间音乐管弦乐队使用。中原乐器笙更是古老。它从周代开始使用,19世纪下半叶传到欧洲,对管风琴等欧洲乐器产生了影响。
这个音乐雕像中的双峰驼主要生活在中国、中亚等地,适合寒冷的沙漠气候。它通常重约600公斤,可承载其自身重量的30%至40%,即100至250公斤的物品。如果按人均体重60公斤计算,8个人的体重已经达到480公斤。因此,有趣的是,尽管这看起来像是一次生动的修复,但在现实中不可能找到一只能承受八个人的骆驼。“骆驼上的舞台”只能存在于艺术加工中。
整套陶俑分为造型合成、骆驼和乐舞俑独立成型、组装而成,复杂严谨,是中国古代陶俑的最佳艺术。唐三彩是唐代特有的低温釉陶工艺,因其绿色、黄色和蓝色而得名。唐代的三种颜色大部分用于人类埋葬,很少用于日常生活。唐代浓厚的丧葬氛围也促进了三彩业的发展,使三彩的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江涛说:“这个音乐小雕像釉色艳丽,被誉为唐代三大彩塑中最重要的作品。它不仅是唐代文化、艺术和生产技术繁荣的重要实物见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江杨)
纪爱玲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胡部的新声音来来回回?唐代三色骆驼“玩唱”之谜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2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