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26字,读完约5分钟

“初春雨初清,柳丝丝夹岸莺。画作匆匆,小桥轻风。”

谁能想到这是一首由人工智能创造的以“早春”为关键词的诗。作者《九歌》是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孙茂松教授带领的学生团队历时三年开发的。

在综艺节目《大智慧》中,微软的聊天机器人萧冰以一首中国歌曲《桃花源记》险胜人类对手。当歌手唱出“在茫茫夜雨中,往事如风,我耳畔的桃花笑春风,你我在梦里相遇”这样的古语时,许多观众认为这是人类创造的。

写诗、作曲、绘画,人工智能创作的春天已经悄然到来...

从技术上讲,“熟读唐诗三百首”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周明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教萧冰写现代诗歌,而作曲是一项新技能。

周明说,神经机器翻译、聊天机器人、阅读理解和创作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的四个主要方面,难度越来越大,而创作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这是最难突破的。

“起初,人们不知道如何模拟创作,因为它是情绪化的。写诗写词都是文学作品,都很有启发性,很难抓住。”他说。由于近年来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创造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周明介绍说,萧冰的歌曲创作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研究人员首先用流行歌曲训练人工智能机器人。经过充分的训练,你可以开始创作:以关键词的形式输入歌曲的主题后,它将被编码成人工智能能够理解的语言,机器人将以人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码输出,成为一首歌词;然后,通过将该句子与作为新输入的原始关键词组合,可以获得第二句,并且可以以这种方式获得整个歌词。同样,歌词也可以输入并翻译成乐谱,也就是乐谱也可以被视为自然语言,从而完成电脑歌词和音乐创作。

新华社特稿:人工智能创作的春天来了

《九歌》学写诗,也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就能唱”。

《九歌》的创始人、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易,自唐代以来已输入了30多万首古诗作为语料库,利用深度学习模式让计算机学习。除了韵律和押韵的规则外,没有人为的规则,但是计算机可以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孙茂松说:“我们不知道计算机如何创作这样的诗的规则。”这是一种深层次学习的“黑箱”现象。在他看来,每一首古诗都像一条项链,项链上的珠子就是文字。在深度学习模型中,首先将项链完全分解,然后通过自动学习给每个珠子和其他珠子之间的隐含关联赋予不同的权重。写诗时,把不同的珠子重新戴成一条新项链。

古人写的诗大多是抒发情感的,风格比较伤感,这使得《九歌》中的一些诗“伤春伤秋”。该团队希望通过加强一些放松情绪样本的训练,使《九歌》更加积极。另外,如何在保证整首诗一致性的基础上写出较长的诗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意境上,“功夫在诗之外”

除了写诗和作曲,人工智能还发展了新的技能,如写小说和绘画。由日本开发的人工智能创造的科幻小说《电脑写作小说日》欺骗了所有的人类评委,成功进入日本微小说文学奖;谷歌人工智能也可以创作绘画,一些绘画已经以8000美元的高价售出。

人工智能在象棋、纸牌、电子游戏等领域击败了人类。艺术创作领域的最新进展是否意味着在这方面超越人类并不遥远?

周明认为,目前人工智能的创造仅仅是基于对大数据的模仿,这与现实人类的创造智能相差甚远。“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训练人工智能的创造,比如作曲的数据;其次,灵感是不够的,因为数据本身只是一个跟随者。写作和构图都很熟悉,没有灵感突然产生的感觉。”

在孙茂松看来,人工智能创作目前是一种有限的创作,在理论上并没有超越前人在几千年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无意识地“定义”的空的创作。古人写诗时,“功夫在诗外”,往往以经验为基础,有内容,有意境,但机器很难“托物抒情”,也很难“借景抒情”。

专家认为,关于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超越人类的担忧是杞人忧天。“在音乐创作、诗歌、散文等需要深刻内涵或灵感的领域,我个人认为机器基本上不可能达到人类的境界,但它们会帮助人们创造。”周明说。

然而,人工智能可以提高专业创作者的效率。“如果你在写作时不能想到用一个词,人工智能可以为你想到一个词,这样你就可以发现你可以这样写它。”对于普通人来说,“九歌”等人工智能创作系统可以降低创作门槛,实现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画家或音乐家的梦想。

孙茂松表示,该团队计划在未来升级“九歌”系统,使其能够判断人们诗歌的质量,如是否存在押韵和层次错误、词语是否不尽如人意或句子是否完整,并帮助人们提高创作技巧;它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古代文献进行“人文计算”和定量分析。

除了创造本身,研究机器创造还能给人工智能的其他领域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并引发多学科的创新。

周明说:“在让萧冰学习音乐创作之前,我们从未想过音乐也可以用自然语言技术来处理。”“所以自然语言一旦突破,就可以带动认知智能的突破,带动整个人工智能的突破。有许多场景是我以前无法想象的。”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新华社特稿:人工智能创作的春天来了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2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