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16字,读完约5分钟
图为景源测量鸟骨。
数据图片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考古学家景源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了六项建议,其中三项与考古工作有关,包括尽快将海外考古明确定位为国家行为,调整基建考古的考古费制度,制定考古工作的野外津贴制度。每个人都称他为“考古学的发言人”。
然而,景源不同于被公众普遍认可的考古学家。当他从事动物考古学时,他不仅经常谈论地层和年代测定,而且还谈论古代dna分析、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锶同位素分析...
创造许多第一
与许多被绊倒或被错误分配的大学生不同,景源主动选择了考古学专业。他觉得考古学家可以通过物理材料而不是文字来研究人类历史。1978年,在填写高考志愿时,景源申请了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
20世纪80年代末,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景源去日本研究动物考古学。“这个课题当时在国际考古界相当流行,但在中国还没有发展起来。回国后,我所做的就是在中国建立动物考古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科技考古学的世界。”他说。
1993年,留日归来的参加了由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于先生组建的第一个多学科考古队,对河南渑池县板村遗址进行了发掘。景源的任务是整理、研究和挖掘出土的动物骨骼。在清理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残片时,他发现这些骨骼几乎都是猪骨,拼写正确,实际上是七具骨骼完整、年龄不同的猪的骨骼。余先生感叹道,我们考古学家一直在通过拼制陶器碎片来修复陶器,但这是第一次通过拼制骨头来修复完整的动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动物考古研究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动物考古学家,并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浮选,要求对特殊文物中的土壤进行筛选,并收集和保存过去被忽视的小动物骨骼。”景源说,这些珍贵的动物遗骸在探索古代生物学研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与国外不同,中国的动物考古与史前社会的祭祀和后来的礼制密切相关。“国家大事在于祭祀容”。研究动物在古代祭祀中的作用实际上就是研究礼仪的形成。
景源介绍说,“现在,除了形态学和定量统计学的研究之外,古代的dna分析、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锶同位素分析都被用来研究被埋葬和牺牲的动物遗骸,包括动物谱系的讨论、皮毛颜色和身体状况的差异、对食物结构的把握、本地和外来物种的鉴定等。全面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这些认识对于撰写和补充各个时期的古代葬祭史非常有益。
令景源高兴的是,由他主持的《野外考古出土动物标本采集与实验室操作规范》被国家文物局正式颁布为行业标准,对规范我国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采集、实验室整理和后期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到一个新的阶段
动物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前沿学科,它依赖于科学技术考古学的强大协同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大多数研究实验室研究特定的时代或特定的地域,而景源科技考古中心需要与研究所的所有研究实验室合作,并参与当地重大考古发现的综合研究。
在担任该中心主任的10多年时间里,景源和大家共同努力,将该中心建设成为亚洲顶尖的科技考古研究基地,这在中国考古学上是独一无二的。该中心的人员活跃在中国的各个考古遗址,并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研究人员长期合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关注中国。
“可以说,只要中心按照规划思路向前推进,几年之内就不会有人出类拔萃。”景源说。
科技考古中心的实验室可以为任何考古遗址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二里头是夏文化的核心代表遗址,也是迄今为止最受关注的遗址,这使得二里头的考古报告对这一时期的描述最为丰富和翔实。
在袁晶的作品中,二里头遗址的时间、空、环境、生产和生活状况被直接呈现出来
它的绝对年龄大约是从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1500年;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洛河改道汇入沂河,使二里头遗址北部与邙山成为一体;居民们在罗易河附近的二级平台上安家,这里土壤肥沃,离邙山不远。那时,人们身体健康...
一位历史学家感慨道:如果我们所有的考古遗址都能有这样清晰的报道,我们就可以具体地比较不同地区的文明形态,充分揭示中国文明的发展轨迹和内涵。
现在,景源有了一个新的舞台:成为复旦大学新成立的科技考古研究所的首任所长。景源非常喜欢这个舞台,因为他能够系统地整理出他心中已久的人和动物的故事,并把它们讲给复旦的本科生听。
“动物进化的故事是由古生物学家讲述的,而人类和动物的历史是由动物考古学家讲述的。所有这些故事都很有趣。”景源认为历史研究就是讲述一个好故事并赋予它意义。“我正在构思一本名为《与人同行》的书,它讲述了一万年前人类和动物的故事及其背后的含义。动物考古学家有能力很好地讲述这个故事。”
景源非常忙。除了教学,他还有新的科研计划。“我们已经同意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学者合作。从10,000年到4,000年之间的时间以1,000年为单位。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狗骨头的遗骸被挑选出来进行一些研究,包括古代的dna。放眼世界,只有中国有条件在这样的时间尺度、空和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独立研究。我们的研究成果肯定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人民日报》(2018年3月26日,第12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考古学家中的科技派(治学者)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3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