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3字,读完约4分钟
喜剧演员
徐鹏飞
现有的网络文学批评视角各有长短。只有对网络文学进行评论,才能做到既恰当、客观又合理。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相当蓬勃。这不仅体现在它拥有数亿用户和数百万作者的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这些用户和作者共同建立在“粉丝经济”上的“部落文化”,影响了现有的“印刷文明”。网络文学独树一帜的繁荣局面自然吸引了众多评论家的目光。面对新的文学挑战,批评家以何种立场和态度进入网络文学,以何种情感态度与之相处,以及如何在商业与文化的鸿沟中寻找新的可能性,成为网络文学批评乃至当代文化批评的重要问题。
就当前网络文学批评而言,它一般包括三个不同的维度:一是学术知识分子的批评视角,主要集中在学术网络文学研究上。这一批判路径至少包含三个特征:批评家的学术身份、严谨的学术理性、学术规范和专业特征。从批评主体来看,它具有完整的大学教育和正规的学术培训;从批评方法上看,注重知识谱系,强调批评的理论视野和知识结构;就批评风格而言,它大多是严肃严谨的话语风格,很少是宽松自由的印象风格。二、文化产业从业者的产业经济视角。近年来,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如火如荼,知识产权发展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这不仅意味着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不断介入。基于此,不少评论家选择从市场反应和产业经济的角度关注网络文学的产业形态。第三,粉丝的“本土”视野主要是指网络文学读者形成的网络互动批评。这里的“粉丝”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也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批判技能。他们的优势在于他们是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土著”。对他们来说,自发地阅读和积极评价网络文学是正常的生活。
比较这三种批评路径,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大学知识分子的批评视角试图确立批评家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但他们受到传统文学固有的认知立场的束缚,容易陷入现有批评理论的窠臼,从而陷入方法和对象的错位而不知所措。从文化产业从业者的产业经济视角来看,虽然批评家们摆脱了学术知识分子的僵化批评,可以更深入到网络文学的前沿领域,从产业结构的宏观视角来理解网络文学的“内部”和“外部”,但他们很容易成为产业资本的代言人,他们的资本崇拜倾向需要警惕。此外,作为“粉丝”或“网络原住民”,他们对网络文学有着深刻的情感理解,这种理解更直观、更现场。然而,由于他们的讨论充满了流行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些“行业俚语”总是处于更新的状态,无形的语言障碍将“土著人”和“外行人”分开。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者粉丝”的路径对于有效整合大学知识分子和“粉丝”的不同视角至关重要。学者粉丝不仅是大众文化的粉丝,也是特定文化群体的成员。在这里,所谓的“学术距离”不是圈子内外的距离,而是强调一种内省感。他们“正视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学术身份”,在批判实践中“承认和肯定自己的欲望和幻想,同时又保持学术热情和理论复杂性”。
应该说,网络文学批评中的“学者迷”路径能够有效地满足学术批评家的“介入”期待。他们能够恰当地理解网络文学,而不是从“纯文学”的角度去寻求网络文学。然而,在“干预”之后,如何满足一种反省和反思,特别是如何摆脱被当局迷住的“学者和粉丝”的神话,使他们所倡导的“文明引渡”实际上能够导致一种积极的文化建构,而不是在过分强调理解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把批评的缺失视为理所当然。毕竟,“学者迷”仍然把发展“部落文化”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文化使命。恐怕这种坚定立场所导致的偏见是我们在讨论网络文学批评的“学者迷”路径时需要仔细审视的。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贴切又理性地评判网络文学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