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8字,读完约4分钟

图为1月26日,“龚玥365”实验换班,一组志愿者和两组志愿者在机舱向外挥手。新华社记者罗照片

今年4月24日是第三个“中国航天日”。4月21日和22日,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航天大学校园内的“龚玥一号”科普基地向公众开放。观众不用离开地球就可以看到神秘的“月宫”。

“龚玥一号”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三个用于生物再生生命支持的载人综合封闭实验系统。其中使用的生物再生生命支持技术是确保人类在月球、火星和其他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的关键技术。

这个谜首次被揭开

进入“龚玥一号”科普基地,两个白色圆柱形的“大盆”引人注目,上面印着蓝色的“植物舱一号”和“植物舱二号”,与综合舱构成“龚玥一号”。

植物舱门上方的圆形吊窗是基地里最受欢迎的地方,通过它人们可以观察舱的情况。

在植物舱一里,右边仍然是绿色的麦苗,左边是金色的麦浪。“我们总共种植了35种作物,这些作物是分批种植和收获的。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不同生长期的小麦,这也是我们机舱里的主要粮食作物。”“龚玥一号”的首席设计师和首席科学家刘宏为自己辩护。

这两个厂房的每一个都占地50平方米。一种种植小麦和其他粮食作物,另一种种植各种蔬菜和水果。综合舱占地约42平方米,可容纳4人。每个人的卧室都和软卧车间差不多大。在“龚玥一号”的3d模型出现之前,刘宏介绍说,“龚玥一号”相当于一个“微生物圈”,100%回收水和氧气,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和零排放。

在解释的最后,原本安静的观众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一个高频率的问题是:水从哪里来?

“所谓‘黄河水从天而降’,我们喝的是空的水,这种水凝结成水滴到江河湖海,然后净化后饮用。《龚玥第一》也是如此。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产生空气体冷凝水。该系统收集水并集中净化。志愿者喝这种水。”刘宏的解释很简单,在场的来宾频频点头。

全民对科普有很高的热情

4月21日,北京下着春雨。早上8点20分,也就是第一次探访的40分钟前,一位白发老人已经坐在等候区。他是第一个进入体育场的观众,也是最老的一个。

75岁的史连迪是北航大学62班的校友。“自从我在4月17日确认注册后,我就一直期待着今天的到来。”毕业50多年后,石老关心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龚玥一号”的温湿度控制部分是我们专业研究的内容。”当刘宏教授在模型桌前解释时,石老在他的笔记本上做了一个仔细的记录。

也有孩子在期待它。"我和我的父母来自河南省济源市!"杜卓远上了小学四年级。为了参观“泰空之家”,他们三人坐火车花了10多个小时才到达北京。“我以前在新闻里看过‘龚玥一号’,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太难得了!”杜卓远的母亲说,虽然孩子还小,科学知识有限,但直觉也是一门微妙的学问。

透过“植物小屋一号”的悬挂窗,张子玉踮着脚好奇地看了进去。张子玉的父亲告诉作者,“他在今年的第二天自己写了科幻小说。今天来‘龚玥一号’吧,也许它会带来灵感!”

为“月宫飞天”铺平道路

在机舱外面的墙上,电子计时板准确地记录了时间:根据报告,还有19天才能打开机舱。这是“龚玥365”实验的结束和一项新的世界纪录的诞生。

为了研究生物系统如何为具有不同代谢水平的船员提供生命支持并保持系统稳定,八名志愿者轮流三班轮流进入,并在封闭状态下生活了365天,因此命名为“龚玥365”实验。然而,实验延长了五天,志愿者在“龚玥一号”居住的总时间将达到370天。到5月15日,“龚玥一号”将成为世界上最长、最封闭的生物再生生命支持系统实验。

太空生活什么样月宫一号告诉你

目前,载人飞机和空站采用的生命保障系统是便携式的,或者是物理和化学再生的,需要不断补充;未来,人类将在月球和火星上建造基地,这两个地方距离遥远,运输成本高,因此他们需要一个“生物再生生命支持系统”来确保人类的长期生存。在应用于空之前,必须进行地面演示和验证实验,以开发控制技术,使系统稳定运行。这也是“龚玥一号”团队正在努力克服的困难。

太空生活什么样月宫一号告诉你

刘宏介绍说,此前300天的实验基本证明,该系统能够稳定地为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客提供生命支持,系统可靠性非常高。此次实验结束后,“龚玥一号”团队将积极争取中国月球和火星探测器的机遇和资源,在月球表面和火星表面进行“迷你龚玥”实验,并与地面平行实验进行对比,获得地面大系统模拟结果的修正参数,为未来“龚玥飞行”铺平道路。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太空生活什么样月宫一号告诉你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5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