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2字,读完约3分钟

近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双职工教授李晓光、上海同济医院教授孙毅、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杨朝阳带领的团队,成功解决了20多年来成年非人灵长类动物脊髓损伤修复的医学难题。该团队首次证明,国内自主研发的活性生物材料能够改善损伤的局部微环境,促进非人灵长类恒河猴皮质脊髓束(cst)的远距离再生,并在损伤区和宿主脊髓之间建立功能性神经网络,从而恢复截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29日的《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受损神经有望再生(解码?发现)

在中国,每年有12万新的脊髓损伤病例。在美国,每年有17,000个新的脊髓损伤病例。脊髓损伤通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导致运动和感觉障碍、神经性疼痛、僵硬等。成年哺乳动物脊髓损伤不仅会破坏脊髓原有的解剖结构,导致细胞死亡,还会因炎症、脱髓鞘和胶质细胞增生而引发继发性损伤,最终使损伤平面以下的功能丧失。

受损神经有望再生(解码?发现)

成年哺乳动物的脊髓损伤尚无有效的干预或修复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内源性多能干细胞已经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定区域被发现,并且在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内源性干细胞可以不断分化为神经元,神经元可以参与新回路的形成,导致神经损伤后某些功能的恢复。然而,这些研究仅限于激活和募集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受损神经有望再生(解码?发现)

2015年,研究小组发现成年啮齿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可以被激活、募集并迁移到病变部位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然后与宿主现有的神经回路整合,导致截瘫功能的恢复。这种神经网络中继站理论解决了中枢神经系统的长距离轴突生长问题,为中枢神经再生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该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成人内源性干细胞孵化理论”。在这一理论中,研究人员将内源性干细胞的孵化视为繁殖,将中枢神经系统的大脑或脊髓受损部分比作“土壤”,土壤通常充满各种炎症因子和抑制因子、水肿和缺氧,就像盐碱地一样,而成年哺乳动物大脑和脊髓中存在的神经干细胞大多处于静止状态,就像“休眠种子”。

受损神经有望再生(解码?发现)

该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活性生物材料能够长期控制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改善被认为是“土壤”的受损局部微环境,激活“休眠种子”——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将其招至受损部位并分化为成熟神经元,新生神经元能够与宿主细胞形成功能性神经回路,最终导致功能恢复。

研究人员使用活性生物可降解支架诱导非人灵长类恒河猴脊髓损伤后稳定的神经再生,包括皮质脊髓束轴突的长距离生长和感觉及运动功能的长期稳定恢复。研究人员使用一系列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如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运动学步态分析来评估实验结果。最新发表的科研成果证明,生物材料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在非人灵长类脊髓损伤模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功,为其在脊髓损伤临床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受损神经有望再生(解码?发现)

《人民日报》(2018年6月1日,第12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受损神经有望再生(解码?发现)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8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