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57字,读完约7分钟
对于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玉峰教授来说,他在二十多年的实践中积累的病例资料,结合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发电”能力。
浙江大学眼科医疗团队和计算机科学学院人工智能团队组成项目团队,分析整理了16万多张患者角膜照片,初步构建了一套角膜炎智能诊断的人工智能理论和算法。最近,他们刚刚完善了第二代算法,并由“人工智能眼科医生”诊断为角膜炎。收集的数据集的准确度从第一代的60%提高到84%。这个数字高于普通医生的诊断水平,接近世界顶尖专家,相当惊人。
“人工智能在角膜炎诊断领域显示了它的天赋。今后不仅有望提高实际诊疗水平,还将改变传统的“师徒”医学教学模式。”姚宇峰腹诽道。
“人工智能眼科专家”的探索成果是浙江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缩影。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这方面,我国高校如何抓住机遇,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指导和支持高等学校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人工智能需求的能力。在浙江,人工智能正在发展和创新,大学正在采取积极的行动。
探路者智能产业新世界
“智能路灯”不仅仅是一盏路灯,它的灯柱相当于一个城市物联网的综合信息平台,可以是充电桩、视频监控器、网络扬声器、wifi发射器,还可以承担实时环境监控、车辆监控、紧急呼叫、多媒体信息发布等功能。,成为城市物联网的重要信息收集载体,在未来“智慧城市”中发挥重要作用。
“试衣机器人”的体形可以变化,各种“变换”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大小来完成。通过远程虚拟试衣,消费者不再需要复杂的试衣过程,可以立即看到新衣服的效果。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办的创新设计展上,出现了许多“人工智能加”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
在当今世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中,人工智能是核心驱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河认为,对中国而言,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利于“工业化、城镇化、绿化”和“智能化”两大机遇浪潮的融合,将创造出一大批以智力竞争为特征的新兴产业领域。
浙江高校以科技战略制高点人工智能为目标,依托创新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推进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经济、智能交通、智能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浙江工业大学冯凭校区的一个实验室隐藏着城市交通的“智能大脑”。该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沈教授领导的智能交通创新团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来了解交通规律和模式,从而实现用科学技术预防交通拥堵。同时,他们还与浙江孔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生产、教育和研究方面进行了合作。近年来,研究成果已在萧山、杭州、绍兴、柯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10多个城市得到应用。“交通大脑”越来越智能化,城市道路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据统计,近两年来,这一成果的推广应用带来了5000多万元的新产值。
拓展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大学有一个“智能图书馆”,由潘云鹤院士和庄月亭教授带领团队,与国内70所大学图书馆和30所外国机构共建。
该项目虽然由理工科学科牵头,但在国内外的文科师生、人文学者中很受欢迎,尤其是“数字人文”服务:当计算机输入文字时,可以自动从历代名家的书法字体中生成书法匾额;整合文学知识的跨媒体数据库可以绘制各种知识地图和古代诗人的行踪地图。
目前,“中国学术数字联合图书馆”浙江大学已完成数字资源建设270万册(件),是世界上最大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之一。2017年,门户网站总访问量超过2.4亿次,图书访问量达到1500万次。
专家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但它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更多,这促进了教育理念的突破和变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说:“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构建智能终身教育体系,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对于教育而言,人工智能将带来许多机遇和挑战,包括基于大数据智能的个性化教育、跨媒体学习和终身学习。”潘云鹤说:“人工智能将促进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从而加快学生培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育管理乃至教育体制的改革。”
在浙江高校,人工智能研究和教学相互促进的例子很多。机器人足球也有“世界杯”,浙江大学在这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学校指导学生开展单机器人高动态运动规划、多机器人合作对抗策略的学习和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并围绕仿人足球机器人系统开展科研和教学实践。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熊荣教授自豪地说,近年来,机器人足球队不断培养优秀学生,不断输出优秀人才,部分学生毕业后成功创业于人工智能领域。
科技创新平台布局
近日,教育部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以加快构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超子表示,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交汇点。在人工智能研发的跑道上,要想从“跟跑”超越到“并肩跑”和“领先”,高校的科技支持和人才创新是不可或缺的。
《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了关键方向:大数据驱动的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围绕这些重点,高校将系统构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一流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浙江大学吴教授、郑晓祥教授等领导的研究团队研究脑-机集成已有十余年,并率先在世界范围内提出了“混合智能”的智能新范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潘刚教授介绍说,他们在老鼠头部植入了一个脑-机接口,以研究生物大脑和机器大脑之间的深度整合与合作。在操作鼠标的工作人员的指挥下,“老鼠机器人”按照指令灵巧地在迷宫中行走。
浙江工业大学梁荣华与清华大学和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合作,主持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手部生物特征数据采集仪。指纹采集技术已经从二维发展到三维,从皮肤到皮肤,包括真皮指纹、汗腺和汗孔的特征采集。这避免了现有仪器采集指纹时因磨损和老化造成的模糊问题,提高了防伪性能。
在人工智能这样的热点领域,高校应该冷板凳,敢于啃硬骨头,加强基础研究,尽快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的突破和原创性成果的领先,以提升我国人工智能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人民日报》(2018年6月14日,第18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9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