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6字,读完约4分钟
利用“互联网+”全面打开医疗卫生系统的主要“瓶颈”,打破地区间、城乡间医疗资源的不平衡,重塑大卫生管理模式
一位来自广东的老人在北京做了手术,他的脸被手机应用刷过,以验证医疗保险信息。与此同时,一份居留证的复印件被送回了他的家乡,这样他就可以更新他的医疗保险并实时解决他的住院问题。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当病人在不同的地方看医生时,可以直接得到补偿。
近年来,很多人在异地就医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麻烦。由于各地缺乏信息,报销医疗费用的程序复杂、费时费力。如今,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深入推广,患者信息得以共享,报销流程得以简化,赢得了人们的好评。
目前,中国居民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大量的疾病不是由生物因素单独引起的,而是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医学模式,向前迈进,降低重心,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这意味着医疗系统需要将医疗、医药和医疗保险联系起来,并在患病前、患病中和患病后的整个周期中对个人进行管理。然而,目前许多医疗机构仍然是“信息孤岛”。它们在机构之间、地区之间、城市和基层之间、公共卫生服务之间、健康记录、诊断和治疗信息之间以及医疗、制药和医疗保险部门之间没有联系,从而导致“阻塞点”。大型医院的专家往往是“一次性的”,只掌握患者就诊的检查和实验室信息,无法了解和管理患者疾病的“前沿”和“前沿”。病人去不同的医疗机构就医,重复做同样的检查。然而,家庭医生只掌握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无权了解合同患者的信息。医疗信息的“肠梗阻”和碎片化难以适应医疗模式的新要求,不利于供应商持续、长期、全方位、全周期地提供医疗服务。
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具有连接、共享和集成的特点,不仅容量大、运行速度快,而且可以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像人脑一样深入学习,将原有系统改造得更加高效、便捷和准确。今年4月,国务院明确了“互联网+医疗卫生”的发展方向;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起了“互联网+医疗卫生”的惠民惠民运动,要求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诊疗、结算、用药、公共卫生、家庭医生服务、远程医疗、健康信息、急救、政务共享、检查检查等十个方面改造和优化服务流程和效率。这相当于全面打开了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瓶颈”,打破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失衡,整合和重构了资源,重塑了大卫生管理模式。例如,偏远地区的居民不需要去大医院就医,他们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看医生;家庭医生掌握居民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信息,结合移动设备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表等相关应用,利用健康管理平台为每位签约居民提出准确、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家庭医生可以随时与签约患者沟通,为签约居民提供网上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超期处方等服务,真正发挥家庭医生作为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医疗协会贯穿上下机构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医疗、医药、医疗保险联动,构建健康的医疗协会,实现分级诊疗...
信息连接和共享肯定会减少信息不对称。网络医院的建设也迫使医疗机构改变服务理念。大型医院应主动打破“信息孤岛”,以维护患者健康为出发点,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和优化服务流程,满足人们对便捷医疗的需求。医院不仅要实现内部科室之间的互联互通,还要与其他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药品供应等外部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开辟卫生管理的前、中、后端,整合医疗、医药、医疗保险“三医生”,为全社会的大健康服务。
利用“互联网+”,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应做好控制和严格监管,划定顶线、划定底线、划定红线,保护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使“互联网+”更好地为医疗卫生行业服务。
《人民日报》(2018年8月10日,第19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让“互联网+”托起“大健康”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50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