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4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太原3月13日电:从“白枣园”到“科技小院”——山西青年农民谱写春耕交响曲
新华社记者王伟
春节过后,春耕不能停止。在山西,一批“80后”和“90后”青年农民投身于黄土地,谱写了一曲充满创新和活力的春耕交响曲。
早春时节,晋中市北田镇朱村,浅草点缀着广阔的黄土高原,80年代后的百枣园就隐藏在这深谷之中。随着有节奏的“咔嚓”声,朱之鑫背着电动剪枝剪快速穿过枣园。
初酥王、不酥、寒白玉、蜜罐、芒果枣、磨盘枣...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个优良红枣品种,在园区内不同区域种植,早、中、晚熟搭配,丰富了采摘类型。
“这是‘冷白玉’。去年,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年春天,我派技术人员来修剪它们。”朱之鑫指着面前的一排枣树说,去年联合电子商务平台打造的“枣中贵人——寒白玉”非常受欢迎,每天的销售收入近3000元。
缺水是制约当地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朱之鑫吸取先进地区的科技成果,在枣园营养带铺设了地面布,为枣树抗旱控草奠定了基础。如今,30多岁的朱之鑫已有10年的红枣种植经验,是当地的“红枣种植人才”,带动了一批农民转变农业产业,提高质量和效益。
白晓节,90后,晋中绿色新鲜果蔬种植合作社社长,当地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当记者在晋中市修文镇内白村见到白小洁时,他正忙着给大棚里的草莓除草,并通过定期疏花疏果来提高草莓的品质。
白小洁说,近年来,合作社开始尝试立体种植草莓,单位面积苗数增加了58%,病虫害发生率下降了70%以上。"节水、节肥、省力不仅节省了种植时间,还提高了产量和观赏效果."
不断创新、勇于挑战是这些年轻农民的共同之处,“80后”李新决心把自己的农业基地打造成一个“科技小院”。
在晋中市东阳镇北西村,李鑫的番茄大棚郁郁葱葱,幼苗上挂着的白色藤蔓十分显眼。“我们在棚内为3000株幼苗安装了专业的挂藤装置,并根据每株幼苗的生长情况拉放藤蔓,达到了精细种植的效果。”他说。
记者看到这个基地的每个温室都安装了轨道和电动采摘车。据介绍,这是李欣团队自主研发的遥控防撞采摘车,不仅可以减轻喷洒药物和采摘时的人力负担,还可以通过红外传感器消除安全隐患。李欣在控制室演示了团队开发的水肥一体化设备,通过设置程序实现了整个基地的精准灌溉施肥,一年节省了50名工人的人工成本。
“我们还与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疫情过后,学生可以来这里体验和实践,为现代农业贡献智慧。”李信说道。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从“百枣园”到“科技小院”——山西青年农民谱写特色春耕“交响曲”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5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