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1字,读完约3分钟
个人信息保护的缺陷影响了用户在网络世界中的信任和安全;如何保存城市数据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9月17日至23日是全国网络安全宣传周,与公民个人信息相关的网络安全话题继续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互联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收集和记录非常普遍,在特定平台上共享相关信息是不可避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拓展网络应用、方便日常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然而,面对源源不断的“授权”要求,人们担心当他们点击“同意”时,个人信息必须被共享。这样的程序或应用程序会隐藏隐患吗?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信息保护的缺陷影响了用户在网络世界中的信任和安全。
在现实中,个人信息泄露的案例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一报名参加考试,咨询机构就会上门;孕妇尚未分娩,子曰中心已经掌握了情况;买了新车后,卖房地产的电话也一个接一个地打来...泄露的个人信息数量惊人,由此衍生出一个复杂的利益链。有鉴于此,近年来,许多部门都集中力量进行整改,努力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例如,用户的快递订单信息被频繁出售,这促进了物流行业改善管理和推广“隐形面孔订单”。然而,正如最近某酒店集团数亿用户的信息泄露所警告的那样,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无处不在,所以我们不应该时刻放松警惕。
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保护个人信息需要两条腿走路。有必要打击黑手网络,切断个人信息贩运的黑色利益链。进一步加强监管,强化相关单位和企业的网络安全责任。特别是对于学校、医院和其他机构来说,他们有很多个人信息,但“安全”可能仍然有弱点。此前,一个医疗服务信息系统被“黑客”入侵,导致大量个人健康信息泄露。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数据正日益打破信息的“孤岛”。如何保存城市数据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信息泄露的教训是值得警惕的,但也应高度重视权利保护。年初,支付软件默认勾选“同意”的原因是用户更加关注自己的知情同意权,这是合法数据采集和使用的前提。今年,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生效,其开创性的数据“被遗忘的权利”受到广泛关注。消除互联网信息痕迹的权利也体现了加强对用户权利的保护。中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商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应遵循合法性、合法性和必要性原则。在实践中,如何科学界定“必要性”,取决于规则的进一步完善。
个人信息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另一种“身体和皮肤”。从控制个人信息泄露的角度来看,加强立法和完善制度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去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民法通则》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随着《民法典》的每一个草案被提上日程,完善对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更有希望。最近公布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计划也表明,《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一部条件成熟的法律草案,将在任期内提交审议,这意味着有望出台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多管齐下,惩防并举,加强治理,为个人信息安全筑起一道防护栏,我们可以在网络空的房间里畅游,更加安心。
人民日报(2018年9月26日05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守好信息安全的城池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5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