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0字,读完约4分钟

在上海国际智能家居展上,参观者在一个家庭私有云智能平台控制终端前驻足观看。

新华社记者方?拍摄

当人们使用无线耳机、智能冰箱和清扫机器人时,他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智能设备的系统可能会遭到黑客攻击?德国数字协会和德勤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智能家居产品有很大的被黑客攻击的潜在危险,这一点被企业和消费者所忽视。

智能家居设备一再遭到攻击

谈到“黑客”,许多人可能会想到窃取巨额财产和摧毁安全机构。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家居建筑系统的逐渐融合,智能家居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带来了便捷的服务,同时,它们也经常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与公共网络系统相比,智能家居系统安全系数低、维护成本低、风险漏洞多,更容易成功。

有些人可能会想,侵入智能家居有什么好处?更不用说黑客远程控制智能相机来出售私人活动图像和从事黑色产业链活动。只要进入系统的背景,复制所有的数据就足以把它变成真正的钱。在物联网逐渐成为基础设施的时代,数据正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每一个在线订单、每一条行走路线和每一条浏览记录都变成了结构化数据,构成了用户形象的一部分,增加了网上商家准确营销的可能性。

智能生活须提防“黑客”

事实上,随着公民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已经意识到智能家居的潜在风险。德勤的另一项调查发现,由于这种不安全感,消费者购买网络家庭设备的兴趣远远落后于他们对其他类型物联网设备的兴趣。近40%的人表示,他们担心联网的家庭设备会跟踪他们的使用情况。大多数消费者认为电子设备制造商不会告诉他们这些设备的安全风险。

智能生活须提防“黑客”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认为,信息泄露并不是智能设备特有的问题,但是各种智能终端的出现确实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表面上看,消费者只要通过手机或语音识别轻松发送指令,就可以享受便捷的自动服务,但实际上,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很大。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浪费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美国、欧盟还是中国,都存在着个人数据和隐私受到威胁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未来法治研究所研究员熊丙万表示:“及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应对系统性风险,是各国的必然选择。”

2016年,欧盟通过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该条例加强了个人隐私和数据保护。用户有权拒绝企业做出人像等自动决策。企业在收集用户信息时需要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在中国,2017年初颁布的《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和《民法通则》都有相关规定,对互联网运营商使用消费者信息做出了解释。

智能生活须提防“黑客”

熊丙万说:“中国的信息安全保护立法略显滞后,但它更适合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在中国,以智能家居和无人驾驶汽车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熊丙万说,“但是法律不能太详细、太死,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同样,消费者也不能浪费食物,因为他们会因为风险而拒绝所有智能设备。”

智能生活须提防“黑客”

防范隐私风险也必须“多管齐下”

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的《上海人工智能安全发展倡议》明确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确保用户的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用户隐私为代价。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中,有必要加强数据保护立法,丰富人工智能的技术路线,不断加强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如何建立新的“游戏规则”,使新技术与人类文明形成良性互动,已成为防范隐私风险的关键问题。

智能生活须提防“黑客”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无论是民事授权、刑事监管还是行业自律,依靠单一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的新要求。熊丙万表示,要形成有效的治理,必须建立全面的法律框架,坚持多管齐下。

首先,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一责任人,用户应注意保护自己的数据和信息安全,同时积极承担公民权利主体的职能;其次,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的作用,通过制定监管标准来设定企业的生产经营义务,引导互联网企业在收集信息时如何正确告知消费者;第三,行业协会应逐步形成资质认证,定期发现和修补漏洞,形成行业自律规范。

智能生活须提防“黑客”

专家认为,总体而言,国家需要在法律和政策方面设定一些基本目标和基调,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监管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的作用。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智能生活须提防“黑客”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54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