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13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刘石平)当地时间3月4日和7日,“震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印度洋进行了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第38次航行的第3次和第4次下潜,在调查区域内观测到了大面积的硫化物烟囱,同时获得了丰富的硫化物样品。

在第三次潜水中,调查是沿着沃肯第一区的测量线进行的。最大深度为3013米,观察到大面积的黑色烟囱。初步圈定了热液区的分布范围,测定了热液喷口流体的温度,最高温度达253℃。布置硫化物烟囱帽和生物栖息地实验板,在扩散流中测量溶解氧和温度。测量了测深侧扫的微地形和环境参数,并对实际潜艇驾驶员进行了主驾驶训练。

“蛟龙”号在西北印度洋调查区域发现“黑烟囱群”

从这次潜水中获得了丰富的块状硫化物样品;2个含有金属沉积物的短圆柱形套管;16升近海底海水,包括8升热液羽流;62蜗牛、海葵、何明和其他生物。

硫化物烟囱也称为“黑色烟囱”,是由海水通过地壳裂缝渗入地下,被熔岩加热,溶解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和其他金属,然后从地下喷出而形成的。这些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像烟囱一样堆积起来。硫化物烟囱作为海底矿床的一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第四次潜在调查是在大屯热液区沿测线进行的,最大潜在深度为3517米。初步圈定了热液区和硫化物分布范围,测量了热液低温分散流,部署了微生物富集装置;对实习潜艇驾驶员进行了主驾驶培训。

在这次潜水中获得了硫化物烟囱样品、3管短柱状热液沉积物、16升近海底热液羽流水样和7只盲虾。

据该飞行段首席科学家韩介绍,与沃参1号热液区相比,大沽湖热液区的烟囱体更大。硫化物堆积规模大,高度可达几十米。同时,该地区的优势生物种类主要是盲虾和海葵,还有少量的螃蟹、何明和多毛类。

韩认为,获得的硫化物样品对重建该区热液成矿过程和评价成矿资源潜力具有重要价值。

海洋38号于今年2月6日从青岛启航,分为三段,对西北印度洋、南海、雅浦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的海洋资源和深海锋进行了为期124天的科学考察。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蛟龙”号在西北印度洋调查区域发现“黑烟囱群”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59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