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02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记者文立)穿越古丝绸之路的中亚国家目前是世界上沙漠化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那时,古城已经变成了邱慧,古老的丝绸之路,曾经听起来像骆驼的铃铛,已经陷入了荒凉和寂静。但是科学家说,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丝绸之路的经济带有望重获绿色活力。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赵日前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中国在防沙治沙方面开发的模式和技术不仅着眼于防沙治沙,而且将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中亚国家的生态重建。目前,一些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效。
例如,乌兹别克斯坦的盐碱地情况严重。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将耐盐小麦品种从新疆引入当地种植。“最后,食物被种植在当地人不能种植食物的地方,而且比当地更肥沃。这块土地的小麦产量甚至更高。”陈中心主任说。
塔吉克斯坦的棉花产量不到100公斤。该中心的科学家在当地合作种植中国棉花后,收获的棉花产量可达每单位面积200公斤。“塔吉克斯坦农业部长听到收获的消息后,简直不敢相信。他亲自带领媒体进行了考察,发现中国的棉花产量与当地品种相比翻了一番。当地人感到震惊,电视台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陈对说道。
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有干涸的危险。该中心引进旱稻在当地种植,滴灌技术可使出水量达到50%以上,但产量保持不变。
1991年中亚国家独立后,环境标准采用了欧盟标准。中国进入中亚的农业和工业技术必须是环保、绿色和有机的。这就要求中国科学家在中亚引进的膜下滴灌技术中使用的地膜必须是可分解的。因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于瑞德(音译)用淀粉和其他成分制作了地膜,这种地膜分解后还可以用作营养物质和肥料。
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主要是山区。由于牧民以游牧为生,饮用水安全一直是个问题,一些地区的水被牲畜或矿物质污染。陈说,中国科学院新疆研究所的专家在当地引进了中国的净水技术,改善了牧区、小城镇和大城市的饮用水安全。
当陈在塔吉克斯坦参加一项活动时,他听到塔吉克总统拉赫蒙的一句话:“我们的科学家过去常常考虑与欧美的科研机构合作。事实上,我们有一个科技实力越来越强的邻居。我们为什么不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中国科技助力中亚“点荒变绿”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59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