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53字,读完约5分钟
雷锋的《人工智能金融评论》4月23日报道,哈佛中国论坛2017于当地时间4月21日在波士顿举行。蚂蚁金服董事长彭磊应邀致辞。她提到了蚂蚁金融服务的三个关键词:技术创新战略、信用体系和包容性金融。
根据雷锋的人工智能金融评论,哈佛中国论坛成立于1997年。每年,商界、学术界和政界等各界领袖和精英应邀深入讨论中国面临的挑战、问题和趋势,并就此提出建议。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共担时代责任。
科技金融——让金融更具科技包容性
彭磊解释了为什么蚂蚁金服把自己定义为技术而不是金融技术。原因在于,从支付宝到蚂蚁金融服务的每一步发展,都不是追求用金融赚多少钱,而是专注于一件事:让金融更具技术包容性。“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致力于为用户(包括小型和微型企业)实现价值和改善体验。”
与饥饿和贫困一样,金融服务不平等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仍有20亿人没有银行账户,只有10%的人持有信用卡,只有21%需要贷款的人能够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得到满足。这个问题的存在不是金融机构的不作为,而是受到技术和模式的限制。
蚂蚁金融服务的实践表明,技术可以帮助金融显著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重构金融获取的方式。通过技术的开放共享,我们可以与合作伙伴一起为用户创造价值和体验。”
学分制——招募人类、社会和心理学家来探索世界各地的问题
彭磊表示,蚂蚁金服对信用体系的思考越深入,就越发现它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我们的信用团队需要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金融经济专家."
如何衡量一个人的信用可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命题。在信用体系最成熟的美国,92%的群体都有自己的信用数据,其中大部分来自他们的金融生活。但在中国,信用体系的覆盖率约为35%。有趣的是,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呈现出比美国多人民币的趋势。
在哈佛论坛上,彭磊介绍了中国的一些尝试:“比如,我们认为每个需要存款的地方都是信用缺失的地方,比如租房、借书、共用自行车等。芝麻信用小组正试图通过无存款的信用偿还方式为普通人积累信用。”
金融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一个人在不同领域的诚信和行为习惯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他的信用程度。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利弗·哈特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信用社会实际上需要了解人们的行为,了解各种细节,然后才能使用数据来分析一个人是否可信。
这就是为什么彭磊认为信贷团队不仅仅需要金融和经济专家。“我们正在内部考虑这类问题。例如,一个喜欢红灯的人与按时还款没有关系。通过我们对各种大数据的研究,我们发现有许多事件似乎与信用无关。这是有联系的。”
在彭磊看来,中国正在努力探索和建设一个有自己特色的信用体系。虽然不容易,但这个过程非常有意义和价值。
普惠金融——共同构建普惠金融的全球生态
蚂蚁金服在利用技术力量推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后,正与合作伙伴合作,将这一模式复制到世界其他国家。
为了满足高频率和小价值交易的需求,支付宝在其发展过程中催生了云计算在金融领域的最大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宝已经将每笔交易的成本降低到了几美分,商家支付的费用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由此带来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使中国迅速进入无现金社会。目前,中国的无现金社会领先世界。
在演讲中,彭磊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今年3月,在蚂蚁金服的大本营杭州,两名劫匪千里迢迢来到杭州,在夜里持刀抢劫了三家便利店,最终抢走了1700多元,不够差旅费用。被警察抓住后,两个劫匪一直在想:“为什么杭州没有现金?”
彭磊说,我们正在推动这样的事情在世界各地发生,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例如,在印度,蚂蚁金服将其技术和能力出口到paytm,另一方的用户数量从2014年的1700万迅速增加到2016年的1.5亿。在泰国,蚂蚁金服对当地的泰国公司ascend money进行了战略投资,创建了泰国版的支付宝。经过半年的技术磨合,泰国居民可以在711便利店直接用真钱包在手机上花钱。双方希望在未来五年内为泰国超过一半的网民提供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蚂蚁金服选择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因为它不了解当地的市场和文化。“蚂蚁金服将通过寻找当地最具创业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普惠金融的全球生态。”
根据雷锋的人工智能财务评论。(公开号码:雷锋。蚂蚁金服及其合作伙伴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包容性金融服务,拥有18种货币的结算能力。
最后,彭磊还谈到了技术和人的关系。她不能确定人工智能是会让人变得更懒还是会释放人性,但她认为“技术没有好坏之分,但人们有选择。”技术越先进,人们就越需要智慧、道德、情感、勇气、决心和爱。技术越发达,就越需要基层人员具备这些素质。”
雷锋文章版权所有。严禁擅自转载。详情请参考转载说明。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彭蕾哈佛演讲:何为蚂蚁金服Techfin?用技术让金融更具包容性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59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