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4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向阳红09”号船5月7日电:“镇龙”号在南海峡谷探险
新华社记者刘石平
5月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载着科学家潜入中国南海东北部的海底,经历了一次独特的旅程,遇到了一个不寻常的深海峡谷场景。
“蛟龙”号潜入深海,探测海底的浊流。南海东北部有大量海底峡谷,是研究现代海底浊流的天然实验室。
刚刚到达海底,遇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
7点11分,“蛟龙”号离开向阳红09号科研船,到达水面,5分钟后开始下潜。8点57分,“蛟龙”号抵达预定深度2900多米,开始运行。
“作为主驾驶员,到达作业区后,我按照科学家的要求驾驶‘龙’号去寻找沙波。潜水前,先前的研究数据和科学家推测这是一个沙波。当你往下看时,情况就不一样了,而且地形更加引人注目。”实习潜艇刘小慧说。
这是“蛟龙”的第140个动作,也是刘小慧第八次“蛟龙”动作,第二次“蛟龙”动作。与他同行的还有唐家岭,一位已经潜了60多次的潜艇艇员,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的副教授毕乃双。探索海底浊流是中国海洋38号第二次航行的科学目标之一。
从深海潜水归来的毕乃双告诉记者,当他第一次下潜到海底时,遇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里的地形完全不同于原始文献和我自己的推测。我以为是浊流冲下的堆积沙波,其实是侵蚀性的沙波。”
水下渔网吓了小龙一跳
唐佳玲说,驾驶巨龙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去水下峡谷。与其他海底相比,这里的能见度很低,平时可以看到五六米深的海底,但是这里只能看到两三米,所以开车的时候要更加小心。
“12点44分,当我们驶近海底时,我们发现了废弃的旧渔网,这对潜水器非常危险。一旦它被纳入“蛟龙”号的推进器,它将导致潜水器失去动力。发现渔网后,我们第一次避开了渔网。”刘小慧说。
令唐嘉陵和刘小慧惊讶的是,虽然它远离陆地,人类的活动却非常明显。峡谷里有很多垃圾,还可以看到很多塑料袋。塑料制品的降解周期长,是对海洋的一种污染。
“我们在执行任务时会遇到各种潜在的威胁。这个海域是一条路线和一个渔场。过去有很多船,潜在的威胁如渔网等需要我们在驾驶‘震龙’时更加小心。”唐嘉陵说道。
峡谷两侧陡峭的悬崖让“震龙”飞上8米
在峡谷中航行时,“龙”在下午2点左右发现了陡峭的悬崖。刘小慧说:“通过‘震龙’号的调查,我了解到这个悬崖高达七八米,所以我操作潜水器垂直上升。”
“驾驶仍然非常具有挑战性,对导航控制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当你走近观察,发现这是一个陡峭的悬崖,你应该立即作出反应。”刘小慧说。
“真龙”用“诡计”来探索浊流
“这不仅是一个泥泞的世界,还有一些生物,如珊瑚、海葵、海绵等。其中有一种巨大的海葵附着在石头上,这种海葵以前很少见到。”刘小慧说。
“蛟龙”号按计划进行了侧扫测深,拍摄了大量的海底高清视频数据,完成了环境参数的测量,采集了一些样品,带回了9管短柱状沉积物样品、16升海底附近的海水、一只黑珊瑚、一只丑陋的柳珊瑚、一只海绵和一只海葵。
“眼见为实。“震龙”号利用近底侧扫测深、高清摄像和精确采样等独特的技术手段,获取了台湾峡谷现代浊流的地貌和沉积证据,为南海浊流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南海的推广。海底浊流的深入研究。”毕乃双说。
15时01分,刘小慧乘“蛟龙”号返航,17时05分返回“向阳红09”号甲板,成功完成实习潜艇第二轮自主驾驶训练。本次航行最大深度为2980米,水下时间为9小时54分钟,潜艇运行时间为6小时4分钟。
刘小慧表示,主要在海底峡谷中行驶的“蛟龙”号的能见度与其他海底相比较低,在沉积物采样时遇到一些困难,机械手的采样效率不高。唐嘉玲介绍了自己作为“老司机”的操作习惯和经验,采样效率大大提高。
“140次潜艇试验的成功完成,标志着我国第二批6艘实习潜艇已按预定计划完成第二轮独立主驾驶作业,具备了改造为初级潜艇的基本条件。”该飞行段现场指挥总指挥吴长斌说。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蛟龙”南海峡谷探险记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3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