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3字,读完约4分钟
在北京,700米长,700年的时间,这两个数字代表着聚集了无数名人的风华绝代。
随着生活的富裕,全国各地大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变小,到处都是大百货公司,到处都是shopping mall。 但是,真正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灵魂,正是普通人最朴素、最日常的生活。 去东北就像坐东北人的火坎一样,去上海就需要挖上海的小巷,但访问北京要品尝原汁原味,那是北京的小巷。
北京大小的胡同星罗棋布,数量达7000余条,各有逸闻。 想结束五一长假的完全是天方夜谭,不用说北京旅行,即使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也没有人打包票说自己走在北京胡同里。 那么,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从这些保护最健全、历史最深、故事最动人的小巷中访问。
北京有一条巷子,叫做700米长,700年的时间。 这两个数字是聚集了无数名人的风华绝代,这就是史家胡同。
从地铁5号线的灯市口站往北走,街对面有史家胡同。 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这里有80多个四合院,聚集了很多高官和名流。 凌叔华、傅作义、徐向、荣毅仁、乔冠华夫妇等曾住在这里。 史家胡同的高贵,有人用“一条胡同,一半中国”这个词来形容。
◆史家胡同59号史家小学
从胡同西口进来,第一个看到的是史学家的小学。 这里原来是史可法祠的旧址,也是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学”,是至今北京最有名的小学之一。 史家小学的原所在地在清朝时,还是清政府选拔赴美留学生的考场,竺可框架、胡适、赵元任等只有从这里上榜才能有机会出国留学。
图/资料图像
◆史家胡同53号
这里最初住着抗清名将史可法,后来成为了大宦官李莲英的外家。 解放后,这里曾经是全国妇女联盟的办公地。 现在这里的牌匾是邓颖超写的“好园”,“好”是“女性”,正好和妇联“一言双关”。
史家胡同博物馆供图
◆史家胡同51号
这个院子是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中将私宅,解放后由外交部接管,后来成为章士钊先生的住宅。 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和丈夫洪君彦也住在这里。 1961年,章含之和洪君彦的女儿出生了。 女孩是今天我们熟悉的洪晃。 年,洪晃把史家胡同51号院归还外交部,现在这里是东城区文物保护机构。
/史家胡同博物馆微信公共平台
◆史家胡同47号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成为第一代水利部部长,这个院子也成了他的住处。
史家胡同博物馆供图
◆史家胡同24号史家胡同博物馆
在遥远的民国,这里是首都有名的“小姐书房”,主人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新月派”、五四女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的凌叔华。 24日的院本是为了她和陈西滢结婚时的嫁妆,当时很多文人墨客聚集在这里。
/史家胡同博物馆微信公共平台
现在这里成了北京第一个胡同博物馆。 博物馆的常设陈列是这条胡同的前世。 旁边还有史学家胡同博物馆的文创社。 和其他博物馆不同,这里的“手伴”几乎是住在史学家胡同的居民的作品,大家的画和照片作品都是明信片和冰箱。 哪些是制作精良的文创作品所没有的朴素味道? 很多东西几乎都是“脱销”的。 这里每三差五举办一次有趣的讲座和活动,多数情况下可以免费参加。
/史家胡同博物馆微信公共平台
◆史家胡同20号
北京人民艺术剧场最初建立时选在这里。 据说20号院解放后变得有名,旧门牌号码是56号。 那一年,新中国成立,华北文工团进城后以这里为驻地。 前院大楼是苏联专家设计的,当时是“高级”。 1950年,文工团改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场”,历史被称为“老人艺”。 在首都剧场建成之前,很多剧目都在这里开始练习,焦菊隐、夏淳、于是之等建院元老在这里度过了半生。
史家胡同博物馆供图
※观察:史家胡同的很多四合院是居民住宅,谢绝参观,但入口前有二维码,扫码可以看到这个四合院的历史。 虽然不能进去,但是可以一览小院真容。
新京报记者王萍
李扬校正柳宝庆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五一假期逛北京胡同丨一条史家胡同,“穿越”半个中国”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8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