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01字,读完约5分钟

1999年,北京胡同的叔叔摇着蒲扇,白色大背心随风摇摆,手里的收音机放着老北京口音的相声。每当一个邻居经过时,他不得不说:“你吃过了吗?”2019年,胡同的数量急剧下降,老北京话逐渐变得“沉默”。然而,在十字路口的年轻人的短片中,突然出现了纯正的北京话。

去年之前,当你在周末早上把收音机调到北京体育广播频道时,你可能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北京味。有了固定的开场白,你将在接下来的三分钟里学习一些鲜为人知的北京方言,并为北京当地的球队加油。一年前,由于某种不可抗力,这个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三年的广播节目“新话”迎来了最后一期。

今年9月初,由《新方言》主要团队成员制作的《北京话匣子》(快手身份证:1477163621)开始在快手人群中播出。闫亮已经和广播打交道了半辈子,他走出演播室,走向摄像机,开始使用更生动的肢体语言和图片来增强声音的魅力。从传统电台到新兴短片的转变改变了平台和媒体,但保持不变的是宣传北京文化、让人们重新认识老北京的最初意图和热情。

当广播遇上短视频 见证“有声有色”的京片子

体育广播中诞生的地方方言新论

作为技术发展初期的媒介,由于频率和波段的限制,广播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应用,因此节目的设置往往取决于主要受众的性质。总的来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仍在为北京人民说话,播放与观众密切相关的每日新闻、天气变化、交通状况、休闲娱乐等生活内容。

2015年,在广播电台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主持人闫亮,感觉到当地的语言和民俗文化正在消亡,提议制作一个广播节目来传播古老的北京方言和文化,希望人们能够在节目的启发下领略北京本土文化的魅力,重拾过去的情结。在他人的支持和参与下,新方言诞生了。

61岁的广播员闫亮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是北京人。他流畅的北京电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成为新方言的灵魂人物。他周围都是对北京有着深厚感情的年轻人。他们有些人年轻时出生在皇城,有些人从其他地方搬到北京,在北京生活了几年。北京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正是在这种感觉的启发下,这群广播员走到了一起,用自己的作品传递这种爱,并为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广播遇上短视频 见证“有声有色”的京片子

"作为一个地方广播电台,它应该有责任保护和促进地方文化."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媒体部的宋钊说。

“新方言”被戏称为“北京话”

从2015年到2018年,共播出了约170期《新方言》。摘要:以一部绝版的《老北京话词典》为核心,选取了较为少见的北京话,并将其与历史知识、传统民俗和地方传说相结合,以推广方言的用法和意义。

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与微信公众账户相关的流量反馈,一个节目可以获得高达89,000次页面浏览量。此外,《方言新语》依托于北京体育广播,因此在内容和数量上受到限制。在两三分钟内,有必要分享北京的文化,同时介绍当地的团队。

经过三年的播出,“新方言”节目已经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推广北京话的漫漫长路已经结束。在电台领导的倡导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继续深化媒体整合,开始在新媒体领域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就这样,短片进入了他们的视野,逐渐将他们的目光锁定在快手上,新方言的精神核心得以延续。

在打破常规一年多之后,“新方言”改变了面貌,以“北京话”的身份再次与你见面。负责快手账户操作的宋钊说:“俗话说,聊天就是广播,所以我们叫它‘京味聊天’,我们也想在快手中发挥‘广播’的功能。”与此同时,它还利用了短视频可以永久保存的特点,以弥补短暂的即时广播。”

快速授权:进一步传播京味文化

今年9月3日,《北京话》发布了第一个教观众正确使用孩子声音的快手视频:“其实,有一个惯例。”任何更大的城门,比如朝阳门和玄武门,都不能带来孩子的声音。;只有两个半,一个是东便门,另一个是西便门,另一个是广渠门;别把前门和天安门广场给孩子们,否则你一听就会出丑的。”闫亮很快谈到了侃侃,他坐在一张实木桌子和椅子前,后面有一个雕刻的隔板,这为他的解释增添了许多意境。

当广播遇上短视频 见证“有声有色”的京片子

“老北京就是这样”,“北京人说他们不知道这个,是学来的”,“这个解释非常真实、客观、全面、到位”,“我们河南也是这么说的”...在这些快节奏的视频下,来自不同地区的老铁聚集在一起,北京话的解释实际上引起了每个人的共鸣。在不同方言文化的碰撞中,闫亮、宋钊和他们的同事,

快手凭借其包容性的价值取向和分配机制,为每一个高质量视频提供公平的流量输入,进一步激发了短片创作者对高质量内容的追求和创作热情。此外,由于其庞大的用户群和强大的粉丝粘性,“北京聊天”可以走出北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短片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可以使不同的方言文化相互交流,促进地域文化交流。

收音机过去在每个家庭都很少见,它通过无线电波传递温暖的声音;如今,短片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传递声音的同时,还能呈现生动的画面。从广播到短片,这是一个技术的迭代更新。在不可逆转的趋势中,这两种媒体形式也许能够“握手言和”。在短视频的蓬勃发展趋势下,传统广播公司重新发现了文化交流的无限可能性。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当广播遇上短视频 见证“有声有色”的京片子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14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