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08字,读完约6分钟
核心阅读
坚持引进与教育并举,平等对待“帽子”和“没帽子”人才,加大支持和转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科研团队的年轻化...中国农业科学院自确立人才强院战略以来,采取了多种措施,化解了原有人才梯队的“断裂”危险,稳定了高层次人才队伍,促进了人才的成长。如今,每个人都可以变得有才华和发展自己才能的环境正在加速,研究人员在创新、创造和创业方面更有活力。
“全院稳定保障约1000名青年人才,使他们的工资水平与当地经济和物价水平保持合理的关系。”“拿出3000万元资金,兑现科研经费,对30名左右没有“帽子”、科技创新成果突出的人才进行岗位补贴”...
在最近召开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上,一份名为《新30篇文章》的文件出台,推动了人才队伍建设,这让该院许多研究人员有了新的期待。
优化环境,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60多年来,在杂交水稻和禽流感疫苗开发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也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然而,由于内部人才潜力挖掘不足,外部竞争激烈,人才梯队一度面临“破档”。
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人才强院战略,出台了30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改革措施,被称为“30项”。几乎同时启动的“青年人才工程”,是学院人才战略的有力实践。两年来,为“农业人才”的科研工作提供了3.6亿元。在资金的稳定保障下,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吴黎明深受感动。蜜蜂科学研究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要,但作为一门薄弱学科,在项目制主导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下,很难赢得重大项目的支持。由于资金有限,吴黎明的团队不得不从不同部门争取资金。然而,由于不同部门的应用需求和研究方向不一致,他们的研究变得“零敲碎打”。
“在科研经费和人才政策的稳定支持下,我们的研究逐渐步入正轨。”2018年初,吴黎明领导的“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蜜蜂研究所25年来获得的国家级奖项。“我们以前有多少钱?现在资金投入更加注重人才本身,研究可以更加集中。”吴黎明说:“更重要的是,球队已经冷静下来,冷静下来,人才的成长也加快了。”
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桂荣表示,投资倾向于人才,不仅有利于研究人员,也有利于研究生和研究助理。特别是对于植物保护等公益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前一个课题经费的15%可以支付学生补贴。王桂荣经常担心这一点。“现在资金更加灵活,只要预算合理,学生或研究助理的工资比例有时会超过50%,他们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王桂荣说。
两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力实施人才支持政策,建立高端引导、重点支持的人才发展机制,吸引、凝聚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取得良好成效。
良性竞争,确立人才培养新方向
构建整个科技创新链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持。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是坚持引进与教育并举,平等对待“帽子”和“无帽子”人才,加强支持和转化人才的培养。
一年前,当周文斌被介绍到农业科学院时,他还没有“帽子”。“我暂时没有得到国家人才计划的支持,但我也进入了院内的青年人才梯队。”目前,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文斌牵头组织了R&D国家重点项目,项目总支出1.08亿元。
人才已经被引进,但不可避免的是他们“水土不服”。如何尽快融入团队并开展研究?“许多刚回到中国的研究人员很难马上得到这个项目,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累。现阶段的支持非常重要。”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有关负责人解释。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农业科学院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引进了60多名优秀人才。
2017年初,童洪宁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那年8月,他被选入领导人才B班,并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不到一年,他就获得了“全国优秀青年”的资助。“许多项目可以自由申请。在五年专项扶持期间,预算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安排,这给了我们更多的探索和成长空的空间。”童红宁说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同样重视自身人才的培养。“不管是引进人才还是本地人才,只要他们有能力,他们都会重点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招女婿带走儿子’的问题,让每个人都能在健康的竞争中成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也加大了培养支持和转化人才的力度。这些人才是小规模野外作业、饲养实验动物、科学仪器的大规模操作和维护、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所不可缺少的。在吴黎明看来,蜜蜂科学研究离不开养蜂人的努力:“蜜蜂应该喂的实验材料应该喂进去,应该取的样品应该拿回来。”对于农业科技来说,也是人才在田里工作。”
因为人们的政策,一步一步培养“及格乐队”
“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以来,不仅稳定了高层次人才队伍,也促进了人才的成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军院士表示,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重视人才的分步培养。
“人才的增长是有规律的,要发挥乘数效应,就必须使财政支持与其规律‘共生’。”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的相关负责人讲述了他的经历。“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要适应时代,为人民制定政策,积极为科研人员创造条件,优化成长环境。”
如果创新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年满58岁,他将不再担任首席职位;那些年满55岁的人需要配备一名首席执行官,为接任首席执行官做准备...在“新30篇文章”中,推进人才队伍的“年轻化”是一个鲜明的特色。其中,“建立名誉行政长官-行政长官的继任机制”和“开辟职称晋升的优先渠道”实现了领军人才的“能上能下,与时俱进”。王桂荣认为,通过资金和政策倾斜来促进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不仅可以保证相关研究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还可以起到“传承和帮助他人”的作用,避免人才的“断层”。
“农业科学院在大力推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轻化、加强领导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专项扶持政策、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优化干部人才成长环境等方面,要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努力营造人人都能成才、各展所长的创新环境,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和创业活力。”唐华军说道。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7日,第15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引育人才,不看“帽子”看本事(解码?研发投入如何告别“重物轻人”)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15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