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9字,读完约4分钟

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结束“十三五”规划的一年。今年如何做经济工作?面对复杂的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在最近召开的首届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学术年会上,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加快新技术的应用。

新技术改变了低效率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2019年达到53.9%。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一半,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后,随着服务业比重继续上升,经济增速可能会逐渐放缓,形成“喇叭”形。

为什么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江小涓分析说,由于服务业要求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许多服务往往是面对面的,企业的运营成本非常高。由于无法使用高效设备,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因此高成本拖累了经济增长率。

“幸运的是,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效率。”江小涓说,有了这些新技术,服务经济时代的生产效率和增长率将大大提高。例如,在数字教育服务领域,清华大学在五年内建设了258门在线课程,打破了师生需要面对面的特点,惠及全球800多万人,每门课程有3万多名注册学生。

用新技术提升服务业效率(新视点)

“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数字技术市场也很大,这可能会将经济发展推向更高的水平。”江小涓建议,在数字技术发展政策方面,应根据新形势调整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将更多技术开发移交给市场,政府部门应重点提供应用场景。“如今,很多大企业都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应用场景企业是不可控的,很多问题都无法解决。如何实施新技术,有哪些程序和制度,以及政府部门的适当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用新技术提升服务业效率(新视点)

基础研究水平仍有差距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一份报告估计,如果中国希望到2025年保持6%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创新需要贡献50%的增量。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黄泰岩表示,新技术不仅可以促进新兴产业,还可以改造传统产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会上,有专家列举了一组中国26种制造业的产业链安全评估数据:60%的制造业产业链是安全可控的。其中,六类产业是独立可控的,占23%;10类行业安全可控,占38.5%;两类产业对外依存度高,占7.7%;八大产业高度依赖外国,占30.8%。

缺乏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是“瓶颈”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基础研究基金约占R&D基金的5%,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

王一鸣认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仍有很大潜力。要着力培育释放增长潜力的新动力:一是将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配置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功能;二是促进技术扩散,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三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创新激励机制的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辉认为,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和战略性技术的研究,抓住信息时代新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机遇。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核心技术,提升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础能力,支持产业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最终推动传统经济体制向现代经济体制的转型。

用新技术提升服务业效率(新视点)

人民日报(2020年1月22日,第18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用新技术提升服务业效率(新视点)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