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46字,读完约8分钟

新华社

最近,中国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是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以确立正确评价方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控制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片面、过度和扭曲的现象。 发布了10条意见和措施,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在各项评估工作中的使用,包括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深刻理解“sci第一”

破除“SCI崇拜”祛除“唯论文”痼疾

上述观点和措施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对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回归初衷、净化学术氛围、优化学术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一些专家指出,打破论文的“sci崇拜”是推动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的重要突破。要以此为契机,继续大力推进学术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改革,采取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错位已经成为学术评价的核心标准

“sci第一”,也可以概括为“sci崇拜”,是教育部和科技部新出台的文件治理的目标。什么是“科学第一”?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是理解新文档中提出的治理措施的关键。

Sci是英文科学引文索引的缩写,中文名称为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它与工程索引、科技会议记录索引并称为世界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论文是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素、基础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所谓“sci优先”是指将sci论文的相关指标作为学术评价、职称评价、绩效评价、人才评价、学科评价、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核心指标。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过分追求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的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和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

破除“SCI崇拜”祛除“唯论文”痼疾

从文献指标体系直接转化为科学研究和学术评价标准显然是一种错位。对此,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sci论文并不等同于高水平论文,引文数量反映了论文的关注度,不一定反映创新水平和实质性贡献。高被引论文反映了更多的学术研究热点,但不能直接解释它们的创新贡献。此外,论文主要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sci论文的相关指标不能充分反映科技创新的贡献,不适用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评价。

破除“SCI崇拜”祛除“唯论文”痼疾

Sci是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当时,国内一所大学率先将其作为科研评估的重要依据。此后,sci被我国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吸收和利用,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主流的学术和科学评价方法。

sci的引入及其在中国的流行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后,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标准体系,以解决与科研水平评估和科研经费分配相关的重大问题。但是,由于当时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人员数量有限,学术界相对狭窄,评价的主观性太强,最初建立的同行评议机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Sci通过统计某一学科某一期刊和论文的大量论文和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对期刊和论文进行排名,这无疑对中国学术界具有吸引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sci的引进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在引导国内学者在全球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增强中国科研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对外交流和国际前沿科技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破除“SCI崇拜”祛除“唯论文”痼疾

对科技创新价值追求的扭曲

sci作为一种文献指标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和学术评价标准而引入,有其固有的缺陷。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敏指出,sci严重“偏向科学”。具体来说,存在着重视基础科学而不重视工程应用学科、基础研究不同领域冷热不均等问题。此外,英文期刊所占比例较高,导致影响因素过于偏颇的问题;引用率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甚至可能判断出错误的结果。

破除“SCI崇拜”祛除“唯论文”痼疾

相对于先天的缺陷和不足,sci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和学术评价标准被引入时,被扭曲甚至被神话化是一个更具批判性的问题。李志民说,有人开玩笑说,sci指标是学术界的“gdp”,因为这些指标直接与奖金、助学金等物质利益相关联。许多项目评估团队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sci论文的数量和申请材料中的引文给出评估结论,而往往不考察论文的内容和实际水平;许多学者的职称和收入与这些量化指标密切相关。例如,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对员工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实行奖励制度,将期刊分为不同的级别,并设定不同的奖励金额。其中,《科学》和《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的论文发表奖金最高。这导致了“科学崇拜”。

破除“SCI崇拜”祛除“唯论文”痼疾

“sci崇拜”导致一些研究者将科学研究的目的从解决问题简化为发表sci论文。科研评价已成为多篇sci论文,“唯论文”已成为科研领域的一大难题。李志敏指出,sci量化指标“绑架”了学术界的认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学术不端行为增多。同时,一些中国学者更愿意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导致国内科技期刊尤其是中国科技期刊的“矮化”。

破除“SCI崇拜”祛除“唯论文”痼疾

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表示,“科学崇拜”导致对科技创新价值的扭曲追求,浮夸浮躁的学风和急功近利的作风,不利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不利于教育和科技强国的建设。社会各界强烈呼吁打破论文的“科学霸权”,优化学术生态。为此,有关方面出台了《关于深化项目评估、人才评估和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有关部门开展了“只清理文件”等专项行动。为了服务教育科技强国建设,加快学术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教育部和科技部出台了新的文件,作出了进一步的安排。

破除“SCI崇拜”祛除“唯论文”痼疾

任仲要实施治理政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期待着新政策的效果。我不知道其他学科,计算机科学不应该需要sci论文。该领域的主要评价指标是会议论文大于期刊论文。中国计算机学会论文在学术界的排名非常权威。学院要求中国计算机联合会列出论文,但学校要求sci论文。这两个标准是不一致的,学生们不得不两头忙。”一位即将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博士生,在阅读了微信公众账户“科研圈”的相关文章后,会写下这条信息。他显然是针对《意见》第九条“科学制定学位授予质量标准”。该部分规定,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素不应作为学生毕业和授予学位的限制条件,打破“sci崇拜”的政策有利于相关专业的博士生。

破除“SCI崇拜”祛除“唯论文”痼疾

值得注意的是,第9条的措辞是“不利的”,这表明这不是一个“一刀切”的禁令,而是根据当地条件,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大学之间的差异而做出的选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一些基础学科,从科研能力培养和科研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教师和部门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是合理的,也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说。

破除“SCI崇拜”祛除“唯论文”痼疾

就突破论文的“sci优先”而言,《意见》大多采用“否定列表”的管理方法,列出五个相关方面,包括完善学科和学校的评价,慎重选择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不要把sci论文的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作为人员聘用的前提条件;消除sci论文相关指标与资源配置和绩效奖励之间的直接联系。

教育学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些“破题”措施无疑会取得良好的纠错效果,使sci论文回归应有的位置,但他也指出,必须下大力气做好“立题”工作,即采用《意见》所追求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学术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具体而言,要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引导评价专家不要简单地用sci论文的相关指标代替专业判断,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价意见,倡导建立评价专家的评价声誉体系;规范评价和评审工作,大幅减少评价和评审事项,充分听取对评价指标和方法的意见,实行代表性评价,遵循同行评议原则。

破除“SCI崇拜”祛除“唯论文”痼疾

熊丙奇指出,上述措施符合学术评价改革的根本方向,其中建立可信的学术同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继续大力推进教育行政改革和权力下放,充分发挥学术界在学术事务管理和评价中的作用,提升学术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破除“SCI崇拜”祛除“唯论文”痼疾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2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