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4字,读完约4分钟
近年来,中国大众文化产品下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媒体引用的研究机构的数据,颤音的国际版tiktok在日本和东南亚市场很受欢迎,其在美国的月下载量曾经压过Facebook等知名软件,在市场上排名第一。来自海外的一系列好消息再次将整个短片行业推向舞台。
短视频无疑是近两年互联网产品的新出路之一,它主要是指手机拍摄、手机观看、手机传播的视频内容,以及以“算法推荐”、“双击赞”和“幻灯片看下一个”为基本框架的应用产品形式。在短片诞生之初,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分享多样化的生活片段,这也符合手机拍摄的基本应用场景。随着行业的发展,短片创作模式从“百花齐放”逐渐呈现出一种“集中化”的趋势,即围绕个别爆炸性的视频进行模仿和改编。这一变化使得模仿创作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随机录制,同时也将短片与“洗脑”、“魔术”、“随波逐流”、“循环”等词语联系起来。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颤音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
与同期诞生的许多短片产品相比,颤音的独特卖点在于“声音”:与普通的“配音视频”不同,新的播放方式是“以声配视频”。任何颤音短片的音频部分,如对话、伴奏、背景音乐等。,可以方便地被其他用户调用,然后配合自己的视频制作新的作品。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作品来说,在“引用”音频的同时,往往会借鉴原创视频的创意,这就变成了第二种演绎,有时是一对一的“模仿”,有时是故意搞笑的“戏仿”,有时甚至会产生“火花”,点燃新的创意。该平台还有意识地捕捉具有爆炸性潜力的短片,并通过“话题”和“挑战”的方式进行推广,以引导其他用户模仿它们。甚至“颤抖的朋友”也评论道:当我看到这段视频时,我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看到了颤音。
这种基于模仿的“爆炸文化”有其自身的美:它大大降低了短片创作的门槛,让用户以低成本获得创作乐趣;满足人们潜在的从众心理需求,在大量的“拍同一个段落”和“拍同一个画面”中找到同样优秀的人,获得认同感。同时,庞大的用户群在模仿过程中加入了多样化的个性元素,使得爆炸更容易在“基因变异”中进化。一旦受欢迎,模仿者就会变成模仿者。这种现象在颤音中很常见,这也符合安迪?沃霍尔的著名论断是“每个人都可以出名15分钟。”虽然颤音也在努力强化“记录生活”的功能及其社会属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被用户广泛参与的爆炸模仿是颤音爱恨情仇的“魔法”之源,也被同类竞争产品广泛借鉴,成为短片行业中一种独特的生产模式和文化现象。
然而,这种模式也注定是一个巨大的作品金字塔的基础,这是难以避免的。重复频率高的作品使颤音受到不良评论的影响:同一段音频重复播放会让观察者感到厌烦;大量低质量的追随者缺乏兴趣和创造力;沉溺于短暂快乐的消遣方式浪费了大量时间;新闻因盲目模仿某些桥梁而骚扰他人、损害公共福利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这种模式也催生了一些创造性的视频短片,这些短片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多次编辑和翻转,显示出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许多机构也借助短视频平台做出了新的诠释:由国家博物馆、颤音等七家博物馆合作的“精彩博物馆”创意视频,引爆了整个网络,成为近年来国内博物馆行业最热门的网络推广活动之一;开设颤音账户,传播警察知识,展示警察形象,通过爆炸视频的“套路”沟通警民关系,是当地警察的基本操作;曾经风靡一时的“人物闪影”和“手指舞”,原本是为适应短片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被主流媒体多次用来传播主流声音,凝聚社会共识。这种互联网“本土”产品形式具有意想不到的传播能力。
纵观大众文化消费品的演变,微小说、微电影、“洗脑神曲”,甚至“速读名著”、“知识经济服务”和“短片”,其流行呈现出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大众化、碎片化和“短而快”的特征。当科技进步带来信息传播的加速时,它将催生文化产品的匹配载体。幸运的是,它对现有文化消费品市场的影响不是一种“颠覆模式”,而是一种“开放增量”:名著爱好者不会因为“三分钟速读”的出现而放弃阅读原著,但从未读过小说的人可以一窥文学。同样,没有必要把短片产品放在严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立面。用爆炸性的短片来增强主流文化交流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有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爆炸之路可以走得更远。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让短视频赋能主流文化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2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