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7字,读完约4分钟
人民网北京1月23日电(李、刘敬亭)据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梁敬奎于1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今天,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梁景奎院士长期从事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等交叉前沿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研制了第一台核试验测温装置,在多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和相图测定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并成功应用于新材料的探索。他是中国这个领域的主要创始人。
梁景奎先生于1931年4月28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0年2月获得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并担任福建省结构研究所所长。1993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景奎先生的作品是平等的,世界充满了桃子和李子。曾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何李基金科技进步奖。
建设中国工业基地的科学家
1955年,梁静奎先生去北京留学苏联时,与一些学生合影(前排右二位是年轻时的梁静奎)
梁景奎院士生于1931年中国战争时期,他的祖先是农民,从小就努力学习。新中国成立前,梁景奎在父亲所在单位的奖学金资助下,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景奎院士于1955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因其优异成绩被选入前苏联留学。1960年2月,他获得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并在苏联冶金研究所研究金属合金的热化学和晶体化学。
回国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当时新中国薄弱的工业基础奠定了科学研究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梁景奎先生在实验室的工作照片
尤其在材料晶体领域,他是多晶x光晶体学领域的专家。长期从事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无机功能材料(包括高锝超导材料、电光、非线性光学材料、快离子导体材料、稀土磁性和储氢材料)的合成、关联、前沿和应用基础课题的研究。随着材料科学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中国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已经具备。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那些不怕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峰。”晶体结构化学家梁景奎用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科学研究的态度。
坚持做“低调”的基础科研院士
梁景奎院士手迹
梁景奎院士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并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授予“优秀教师”和“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自1978年以来,梁景奎已招收(含合作培养)博士生40余人,硕士生18人,博士后8人。他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大多数毕业生已经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和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一部分人获得“百人计划”和“杰出青年”资助,入选“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
“我1978年来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陆学山院士和梁景奎先生。从那以后,我和梁静奎先生开始了四十年的友谊。回顾过去,梁先生教会了我很多,但最难忘的是他的榜样。”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在纪念谢先生时写道,他的知识渊博。60多年来,他一直在相图和相结构领域努力工作,并始终坚持在多晶x光衍射领域进行研究、撰写文章和培训学生。王先生的确是多晶X射线衍射、晶体化学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知名专家,但他从不把自己当成“大专家”。当学生与梁先生讨论学术问题时,他经常鼓励大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当学术观点或见解有分歧时,梁先生总是用平静的声音向学生解释。他还将引用和分享在哪里可以找到资源或参考。
谢院士回忆说,谢先生的辛勤工作在学生中是出了名的,在学术界也是出了名的。近年来,他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学生们经常建议他多休息。然而,近年来他发表了几部学术专著。他在写作中利用他人的休息时间,一点一滴地努力构筑相图和相结构的学术大厦。
2007年2月,梁景奎院士与部分学生合影(后排右二位是谢院士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送别梁敬魁院士:一生默默奉献基础科学研究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