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6字,读完约3分钟
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开始,“人工智能”的概念首次被提出,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方兴未艾。算法、大数据和5g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正在全世界蓬勃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超级窗口”。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现阶段,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加快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逐步从“追赶”走向“跟随和运行”,在某些领域技术也取得了“领先”。然而,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方向在哪里?我们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甚至“车道超车”?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根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律,引领人工智能整体发展的新因素往往每十年出现一次。然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红利释放时间是有限的,这可能很快触及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抓住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在理论、方法、工具和系统上走在前列,占领制高点。”在江苏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的“未雨绸缪:语言与下一代人工智能论坛”上,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神经科学、脑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杨益明认为,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类智能、意识和思维的重要性,但很少意识到这些是基于语言的。“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载体,参与整个高级认知功能。基于这一观点,重新思考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有可能走出发展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新路。”
人工智能的最终目标是使机器达到人类理解自然语言的水平。“目前,人工智能采用的深度学习算法在‘感知’智能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其‘认知’能力仍然非常有限。要使计算机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的能力,找到符合语言和大脑现实的下一代人工智能,关键是开展语言认知的大脑机制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学教授吴寿儿?斯拉姆说。
那么,作为下一代人工智能的突破之一,我们应该如何研究语言及其大脑机制呢?杨益明说:“现有的关于语言的脑机制的研究在认知和行为方面都很丰富,对系统功能和结构的研究也很多,但对细胞水平的研究几乎为零,而分子水平的研究也仅限于少数关于基因与语言障碍之间的关联的研究。因此,有必要从分子认知到行为认知来解释语言机制,这样才有可能对语言的大脑机制有一个独到的发现,从而带来人工智能研究的变革。”
在脑机制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也是至关重要的。“软件是人工智能的载体。传统软件只是信息管理。将来,软件应该感知多维信息,并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包括观察、判断、决策和行动在内的管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廖湘科表示,如果能在数学和物理驱动的计算机中加入生命元素和语言机制,就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创新。
此外,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创新能力,探索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表示:“人工智能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合研究和协同创新,需要培养前瞻性的视野,渗透语言学、脑机制、计算机等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复合型人才,才能从根本上引领。”
人民日报(2019年3月31日05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下一代人工智能在哪里(深观察)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