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538字,读完约16分钟
201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搜狗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小川提出了“公开公共数据,人工智能造福民生”、“财税手段优化科技评估”、“数字家庭医生补充基层卫生服务资源”三项建议。
开放公共数据,用人工智能造福民生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强调改善民生和人民福祉是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人工智能作为改善民生公共服务资源短缺和失衡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推动民生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公共服务资源总量不足,尤其是在医疗、教育和法律领域。截至2017年底,中国每千人拥有2.4名医生、11.7名教师和0.2名律师,仍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然而,2014年,古巴有6.7名医生,瑞士有4.0名医生;2017年,美国有4.1万名律师。我国公共服务资源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和学校(医院)间的差距仍然明显,并呈上升趋势。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结合语音、图像、知识计算等技术,创造性地催生了专业繁忙、个人虚拟助理等应用模式,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以法律应用为例,人工智能在法律咨询、文献审查、案件预测和证据检索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和服务效率。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逐步打破公共服务资源在空时间和时间上的集中,有效地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有助于改善民生和福祉。
在人工智能算法、计算能力和数据三要素中,数据是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也是中国赢得人工智能国际竞争、确立发展优势的重要起点。然而,目前我国在公开公共数据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制约了人工智能在民生领域的应用。
一方面,中国公共数据的开放性有限。在国际上,向社会公开政府公共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加速利用人工智能改善民生。例如,美国政府最近签署了美国人工智能倡议的行政命令,其中明确指出,美国联邦机构应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帮助美国人工智能专家和企业更容易获得包括卫生部和商务部在内的公共数据。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所产生的庞大的民生数据是人工智能在民生领域发展应用的优势。然而,与民生相关的公共数据主要由政府控制。目前,开放程度有限,供需不平衡,可用于人工智能培训的公共数据处于稀缺状态,制约了人工智能在我国民生领域的应用。
另一方面,现有公共数据的公开质量很差。2018年,为提高公共数据的利用效率,国家出台了《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在北京、上海、浙江、福建、贵州等省开展试点工作,并对公共数据开放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规定,重点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法律服务、气象服务等领域的公共数据开放。但在实施过程中,以气象数据为例,福建省公共信息资源统一开放平台主页提供的“气象服务”查询服务结果显示“没有合格的数据目录”;北京政府数据资源网不直接提供气象服务查询栏,查询时使用“天气”、“天气”等关键字。最新数据更新显示在2016年;江苏省公共数据“开放目录工程”的气象数据只能通过提前注册会员才能下载。可见,社会获取公共数据困难,公共数据开放应用效果有限,由于地区间信息发展的差异、数据开放标准的不同以及不同领域间的数据壁垒,仍然难以满足人工智能的应用需求。
因此,建议:
第一,提高公共数据开放的广度和质量,提高社会获取公共数据的效率。在确保国家安全和公民隐私的前提下,优先推进医疗、教育、养老、法律等民生紧急领域的数据深度开放,并对这些领域数据开放的全面性、及时性和规范性做出明确规定。例如,在现有《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工作方案》的基础上,探索编制公共数据开放目录项目,制定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标准,建设和完善涉密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为符合安全资质要求、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公共数据促进技术和应用进步搭建良好平台。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适时扩大到全国。例如,北京气象研究所曾开放气象数据进行行业竞争,参与者可以获得气象部门的原始数据进行模型培训。最后,20个团队的预测结果优于现有的传统数值模型预测结果。表现最好的团队成员的预测均方根误差的降低百分比已经超过40%,这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服务领域应用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二是开展人工智能民生试点示范,拓展公共服务应用领域。鼓励公共服务不发达地区结合实际需求,探索与行业的数据开放合作,有序开放优质公共数据资源,释放公共数据红利。优先在教育、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社区服务等基础良好的民生领域开展试点。形成典型示范,在市场实践认可的行业中引入高质量的解决方案,解决公共服务资源发展不足和不平衡的问题。
三是完善人工智能应用支撑管理体系,确保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发展第一,安全底线”的管理理念为原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加快颁布《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在确保数据收集、使用和分发受到国家立法监管和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公共数据。在数据开放、数据使用、知识产权、应用落地、技术探索等方面给予充分指导。,通过行政资源配置促进人工智能在民生领域的稳定安全发展,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运用财税手段优化科技评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2018年,Xi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做了相关指示。国家新颁布了《关于深化项目评估、人才评估、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和《关于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关于个人所得税政策兑现奖励的通知》(财税字〔2018〕58号)等政策,大力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并运用财税手段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
首先,应用科技项目评估缺乏成果转化的税收要求。Xi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和创造市场价值能力不足。2017年,中国投资研发(研发;;;;d)支出1.76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科技支出8400亿元。虽然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很大,但转化率很低。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0%,而发达国家平均保持在50%-60%。原因是国家科技投入大多以中央和地方科技项目的形式资助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鼓励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首先,企业要实现产业化,并应用于创收,其次,企业要善于经营,创造利润,然后利润创造税收,最后,企业要为工业、经济、社会和国家做出有利的贡献。因此,税收是衡量成果转化效果的核心标准。然而,现行的科技项目特别是应用型科技项目的评估机制缺乏成果转化后创造税收的要求。因此,一些科技项目集中在一些善于应用但管理能力不足的企业,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差,经济社会效益有限,科技投入产出率低。
二是缺乏税收激励来引导企业参与科技项目的转化。Xi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R&D投资、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有人指出,中国民营经济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和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在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中,有针对科技企业主体的,如国家重点软件企业减征15%的企业所得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减征10%的企业所得税;还有企业的R&D费用,如R&D费用加扣除。然而,上述政策未能形成对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转化的有效激励。同时,虽然这些政策有利于科技创新,但也有弊端。例如,最高50%的重软企业和最高40%的高科技企业可以是非技术收入,这导致一些企业以科技创新的名义享受国家科技税收优惠,但却从事与科技创新无关的商业活动,如房地产、酒店和度假村管理。
第三,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不能享受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Xi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研人员进行原创性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有人指出,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和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去年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对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大学和其他单位的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现金奖励给予税收优惠,即在相关单位获得转化收入后三年内发放的现金奖励减半。这项政策极大地提高了事业单位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是鼓励成果转化的积极探索,但不涉及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科研人员。因此,缺乏社会包容性可能会降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科研人员参与国家科技项目改造的积极性,不利于国家调动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力量建设科技强国。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和减费,多样化和精细化的减税政策不一定会减少财政收入,但也会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财政投入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建议科技项目评估应与民营企业成果转化产生的税收挂钩,以鼓励更多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及其科技人员参与国家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具体来说:
建议对科技型民营企业,将原有的应用科技项目财政补贴改为基于事后转化结果的减税。对于应用型科技项目,应在项目评审要求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创造的税收指标。考虑到民营企业在科技项目中的资金分配比例通常为70%-80%,事后减税基本不影响科研前期的投入,因此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预补贴模式保持不变,但国家对民营企业的财政预补贴转变为基于事后成果转化的减税。例如,与《企业所得税法》第27条第(4)款类似,企业计算科技部门认可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并将该技术转化产生的企业所得税减少相等或增加的计划补贴资金。配合一些新项目开展试点,适时推广。此举的好处是:一是符合国家科技评价体系改革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能够筛选出真正具有转化能力的科技企业;第二,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转化的积极性,这将有效提高转化的质量和效率;第三,从长期来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将会提高,国家税收预期将会上升而不是下降。短期内淘汰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的企业所节约的科技投入,可以补贴给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高的企业,或者加入到其他国家科技投入中,从而提高国家科技投入的质量和效率。
建议民营企业科技人员平等享受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Xi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下一步是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建议扩大成果转化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将民营企业科技人员纳入优惠政策。即国家应用科技项目,根据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创造税收。对于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民营企业科技人员,从项目产生收入之年起3年内发放的项目转化现金奖励将减半计入工资和薪金,以体现民营企业科技人员的公平性和国家政策的包容性。此举的好处是:一是充分激发民营企业科技人员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积极性;第二,强调民营企业科技人员应以转化科技成果为目标开展科技活动;三是落实科技项目市场化要求,促进产业发展。
利用数字家庭医生补充初级卫生服务资源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纲要》,提出了“共建、共享、全面健康”的战略主题,明确了到2030年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在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健康的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两个现实因素:
首先,人口正在老龄化。中国老年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41亿,占总人口的17.3%。21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加深。据估计,到2050年,老年人数量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及其导致的疾病谱的变化,必然会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压力和新的挑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慢性病的负担越来越重。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将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负担增加至少40%。
第二,健康的总成本增加了。近年来,中国卫生总支出持续快速增长,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2017年,全国卫生总支出预计达到5198.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同时,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加大。2017年,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出现了一定的经常性赤字,个别统筹地区历年甚至出现了累积性赤字。
在上述背景下,加强预防保健、减少疾病发生、预防慢性病和预防疾病对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意义更加突出。国际经验表明,疾病预防不仅可以实现成本效益,而且有助于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家积极推行家庭医生合同制服务,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人民的获取意识。然而,家庭医生合同制服务的普及受到人力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的制约。中国的全科医生不到21万人。根据到2020年每10,000名城乡居民中有2至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要求,差距仍然很大。除总量不足外,约80%分布在大中城市的社区,中西部地区的基层仅占不到20%。就质量而言,不到40%的初级临床医生拥有学士或以上学位。另一方面,人们对家庭医生服务的理解和签约家庭医生的热情有待提高。
超越传统医疗信息化的新技术,如人工智能、知识地图、智能硬件和大数据,已经开始在疾病筛查、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领域显示其潜力。一些企业的成熟产品已经开始进入海外市场,为通过技术手段协助医生诊疗、提高医生诊疗能力和服务效率、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服务患者医疗需求创造了可能。我们将这些技术在协助家庭医生和满足初级保健患者需求方面的应用称为“数字家庭医生”。然而,经过调查,数字化家庭医生在应用和推广中仍面临突出问题:
首先,数字家庭医生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调查显示,农村医生(乡村医生)在利用新技术获取信息、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面能力较弱,且大多局限于通过社交工具方便与患者接触。发达地区的家庭医生已经能够使用知识地图、人工智能随访和其他工具来辅助诊断和治疗。技术应用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资源在地区间的不均衡分布。
第二,典型模式难以推广和复制。家庭医生合同制服务实施以来,各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一些典型的做法和模式。部分地区在应用数字家庭医生技术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各地医疗资源、理念和决策机制的差异,我国已形成的典型经验的推广和复制需要进一步推进。
第三,行业是混合的,缺乏统一的标准。近年来,各种新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业界的热点。技术基础雄厚的大公司和新兴的创业公司纷纷涉足,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但好坏参半。然而,医疗保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等切身利益,需要高度科学和准确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医疗保健和新技术是高度专业化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理解,就很难建立信任、判断甚至有效地应用它们。因此,仍有必要依靠国家统一标准来规范和加强行业指导。
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化家庭医生在授权和协助家庭医生、增加医疗资源供给和服务健康中国方面的潜力,更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成本上升的趋势,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行业标准。新技术的应用不仅需要认可和推广,还需要顶层设计层面的监管。一些国家已经在这方面采取了行动。例如,2018年10月,英国卫生和社会服务部发布了一份政策文件,明确了数字技术、数据和技术在卫生和保健领域的未来应用愿景,并从指导原则、技术架构原则、优先事项和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建议根据现有典型模式的经验,考虑区域差异和特殊性,从国家层面明确数字家庭医生的功能定位、适用范围、准入机制、责任认定等事项,并明确现有政策中的灰色地带,通过顶层设计将其展开。同时,建议参照《网络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制定数字化家庭医生的基本标准,明确人员、硬件、技术和数据要求,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二是鼓励国内顶尖医生参与数字家庭医生的算法培训,贡献其专业智慧,以数字家庭医生的帮助帮助基层医生,增加基层医疗资源的供给。首先,在科研项目立项和职称评审体系中,我们鼓励有实力的顶级医院和医生参与数字化家庭医生的研发和改进,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培养人工智能等技术,使数字化家庭医生的素质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保证。二是通过政府采购,向基层家庭医生提供基于顶级医院医生知识和经验开发的数字化家庭医生的各种技术手段,并通过继续教育和现场教学进行鼓励和引导,提高基层家庭医生的诊疗能力和效率,帮助他们在应用中学习和提升,增加基层医疗资源的供给,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第三,鼓励企业参与,促进行业发展。企业是技术研发的主体,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建议通过推广典型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将合格成熟的预防性筛查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支付,为技术发展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行业参与者。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搜狗王小川两会提案:关注人工智能与医疗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4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