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41字,读完约9分钟
公众意见的要点
3月下旬,交通领域发生了两起恶性刑事案件。3月21日,滴滴平台传来一个谣言:有网友称广州某法院的女书记员被滴滴司机杀害,随后警方确认罪犯是出租车司机。另一个是滴滴的司机。3月24日在常德市被杀害。嫌疑人是一名19岁的学生,他因悲观情绪杀死了司机。
无论是出租车还是网络车,运营模式都不一样,所以方便公众出行是基本任务,也是确保公众出行安全的底线。在相关事件中,公众担心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引发舆论争议。在讨论两起刑事案件和旅游安全时,人们抓住了一个现象,即涉及出租车和网络汽车的刑事案件在舆论领域的蔓延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从舆论的流行程度和传播话题的多样性来看,这两起事件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这引发了一些媒体和自媒体的分析。
据《人民日报》网络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截至3月27日12: 00,“3.21广州女乘客被出租车撞死”事件已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了1777篇文章。在“3月24日常德汽车司机被杀”事件中,通过各种渠道共发表了18,138篇文章。
在微博频道上,截至3月27日12: 00,“3.21广州女乘客被出租车撞死”是@ time video #发起的最热门话题,阅读量约213.4万次,讨论文章1117篇,而“3.24常德网司机被撞死”是@ Sina News发起的最热门话题。
表:新闻媒体对交通和旅游领域两起刑事案件的报道主题
在“3.21广州女乘客被出租车撞死”事件中,媒体报道的话题集中在“辟谣”上,报道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受到新快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彭超新闻网等地方媒体报道的关注。21日至24日,主要是客观转载滴滴平台和警方发布的案件信息,并总结部分网友的意见。24日之后,公众舆论处于低水平。
“3.24常德网络司机被杀”事件极其敏感,因为受害者是网络司机,而警方举报的犯罪分子身份是“19岁学生”,动机是“悲观厌世,无端杀人”。这一事件很快引起了公众舆论的激烈讨论。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万维网等全国性媒体以及乾隆网、全国商报等地方和行业媒体迅速跟进。与媒体和网民在以往的乘客安全事件中对网络汽车平台责任的谴责相比,司机的人身安全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对网络汽车平台责任的谴责和追究却鲜有声音。
舆论
在交通领域两起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媒体和专家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首先,作为“互联网+”的新产品,公众可能会有“偏见”,问题出现后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例如,新闻网认为网络汽车是“互联网+”的产品,技术上更安全。滴滴强调“案件侦破率为100%+案件当天结案”,但它形成了“案件破案越快,案件越透明,负面沟通就越广泛。”公众感到更不安全的悖论源于公众对新兴格式的期望,这种期望远远高于传统格式。当遇到网络汽车的安全问题时,会有更大的“心理落差”,南方日报评论说,这与人们对网络汽车的选择性偏见有关。作为新生事物,人们曾经寄予厚望,甚至希望改革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有很多对出租车的批评,也有很多对在线出租车的期待。现在,情况正好相反,尤其是去年有许多乘客被网络汽车司机伤害的案例,而且许多地方已经公布了网络汽车司机中有犯罪记录的人的比例。人们逐渐对网络汽车司机的安全产生怀疑,并将更多地关注乘坐网络汽车的乘客被谋杀的事件。
第二,与有地域差异的出租车相比,网络车是一个“民族品牌”,更接近当前主流网络人群。例如,腾讯专栏作家刘。他说,每个市民都觉得品牌所涉及的危险正在他身边发生,但对于其他城市的出租车案件,其他城市的出租车公司却感到远离自己。媒体评论员曹林也认为,网络汽车更接近当前主流网络人群,一起谋杀案会引起网民的焦虑和痛苦。
第三,公众舆论不能在出租车问题上失去发言权,监管部门应在网上租车和出租车等新老形式上做出公平努力,以确保公众出行安全。《中国青年报》评论说,公众舆论关注此事暴露出的出租车安全问题并不难,也不是为网络汽车“洗白”,而只是呼吁一视同仁。一方面,舆论在出租车杀人案中不能缺席,现在失语是宽恕犯罪;另一方面,的士业的整顿、现场检查和长期监管同样不可或缺。光明。com评论聚焦于监管层面,认为面对新旧格式在安全问题上的反差,监管层面的关注不能再被舆论所偏颇,确保新旧格式监管的平等和公平是维护社会出行安全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点。
第四,网络汽车有助于解决公共出行问题,网络汽车的安全性和公共出租车的便利性应该得到最大的公分母。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在两会期间表示,网络汽车对经济发展、就业增长、科技创新和服务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交通部的态度是积极支持发展,趋利避害,宽容谨慎,确保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底线。在最近的两起事件中,《杭州日报》评论说,要用“问题导向”来审视网络汽车的安全,就必须直接面对问题,尽可能保证网络汽车运行的安全;其次,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问题,理性地分析问题,在网络汽车的安全性和公众乘坐出租车的便利性之间找到最大的共同点。防止“打车难”、“黑车”、“拒载”等问题再次出现。
网民意见精选
在交通领域的两起刑事案件中,网民们除了关注女性乘客的安全、同情被谋杀的司机、呼吁严惩凶手之外,他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讨论出租车和网络车发生恶性刑事案件后的不同舆论情况,反思网络车受到区别对待的主要原因,也有观点支持网络车和出租车都有服务态度好的司机。
@ _桔皮:昨天,我看了人民日报的公开号。根据调查,出租车的事故率远远高于网络汽车。事实上,乘坐任何交通工具都可能是危险的。这一次,迪迪的司机被杀了。为什么有些人在评论中说“又是迪迪”之类的话?
@来来去去:网络车“100%破案+当天破案”意味着所有案件都是“热门案件”。滴滴的问题是将所有公众之前无法察觉的问题都公之于众,让公众产生严重的不适;如果的士个案是透明的,政府给予的士公司的资助也是透明的,估计会被喷得更厉害。
@ybbswc:事实上,在线汽车和出租车没有太大区别。在同等安全条件下,网络车比出租车更方便,服务更好。
@冬天风大不下雪:我觉得滴滴司机服务好,不乱收钱。出租车司机经常被拒绝搭车。
@就是这样:这里有很多认真负责的出租车司机。每次你在北京打车,只要你愿意说话,司机可以表演一个单口相声,这就足够玩一路了。而且,每个地方的出租车司机都有地方特色,这是了解当地的唯一途径。
@jcey_:滴滴只是一个平台,它确实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迪迪司机的谋杀案是什么意思?要么一个平台可以决定任何事情,要么人们有他们自己的问题,这真的伤害了滴滴司机。
舆论观察
公众对“偏见”的警惕性正在上升,他们的观点也是多样化的。交通领域的两起刑事案件同时发生,引发了公众对互联网背景下新事物的“偏见”的反思。首先,这两起刑事案件,当作为舆论事件传播时,都涉及到了网络汽车平台。然而,与2018年的搭便车谋杀案相比,舆论呈现出“片面”的批评和质疑之声,近期事件中的舆论观点明显缓和。理解和支持网络汽车平台增加了平台“抱怨不公”的观点。其次,一些舆论认为“出租车司机伤人”是一些媒体为了传播方便而传播汽车和乘车的“摸瓷”;在“网络车司机被杀”一案中,被视为弱者的乘客反而成为犯罪嫌疑人;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网上车祸发生率低于出租车等客观数据的披露;在出租车司机辱骂和恐吓延边大学学生征购网上汽车的多重影响下,公众对网上汽车及其运营平台的负面“刻板印象”发生了改变,对网上汽车平台的理性认识和当前交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更多关注。
高度关注是对新商业形式的高度需求,安全是不容质疑的底线。从微博渠道和网络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来看,网民对网上汽车出租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保持警惕的观点依然存在。一方面,网络汽车有更多的技术手段来保证乘客的安全。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车以云平台覆盖全国旅游市场,且体积较大,公众和政府对网络车的安全控制有更高的期望和更严格的要求。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交通部长李表示,安全是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遵守的底线,在新的和传统的交通方式中,安全必须放在首位。
大众对多元化旅游平台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滴滴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应该以身作则。在2019年春节期间,出租车又难又贵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困扰着公众出行。受此影响,许多媒体呼吁新旧格式共同努力,以确保人们的交通便利。
换句话说,只要目前的旅游平台不能有效满足公众的需求,公众仍然会有多样化旅游平台的需求。如何规范和促进网上汽车等新业态的发展,满足人们出行的多样化选择,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逐渐成为公众舆论的共识。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业务模式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健康发展”;一些代表和委员会成员还指出,对网上购车等新业务形式的监管应采取“审慎和包容的态度,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自2019年以来,媒体已有超过2.7万条关于网络汽车平台整改的报道。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创新网络汽车平台的监管方式,推动网络汽车平台规范化运营。在后续工作中,滴滴等网上汽车相关平台妥善处理可能涉及平台运营的行业发展新问题,如出行安全、保护“网络合同工”等“三新”群体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互联网数据隐私等,树立行业领袖维护企业声誉和形象的榜样,意义重大。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人民网舆情:公众对网约车或存偏见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