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7字,读完约3分钟
文学和艺术不是技能。虽然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领域能有所帮助,但在艺术创作中很难完全取代人。
2017年5月诗集《阳光失落的玻璃窗》出版后,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萧冰最近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展,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不再仅仅出现在科幻大片中,而是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除了渗透到医疗、生产、餐饮等行业,它也开始在文学艺术领域崭露头角。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代替人来实现认知、识别和分析功能的技术。它的本质是对人类意识和思维过程的模拟,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和哲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有些人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接近人类的文学和艺术水平。未来,机器将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取代人类,甚至期待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成就。
人工智能对文艺创作规律的洞察揭示了它的文艺创作依赖于数据库。据了解,20世纪20年代以来,萧冰对519位中国诗人的现代诗歌进行了10000多次反复研究,以获得诗歌创作技巧;埃德蒙。《贝拉米》的作者“人工智能画家”的团队从14世纪到20世纪已经输入了15,000多幅肖像来训练机器创作几幅新作品。
虽然人工智能可以读取大量信息,识别哪些文学元素是高频率的,但人工智能的常规生成过程不能称为创造。提高文艺作品的水平有赖于创新,需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来推动优秀文艺作品的诞生。除了创新,文艺创作也要植根于现实。著名演员李仁堂曾经说过:“演员创作形象的营养储备必须从生活中吸收,否则,必然会导致创作的枯竭。”真实经验带来的情感也很难被人工智能模仿。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传达丰富的情感。我们可以从“十年生与死,没有思想,没有记忆”中读出诗人无尽的悲伤;从命运交响曲中,我们可以听到作曲家内心的独白“扼住命运的咽喉”;从格尔尼卡,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人工智能缺乏情感,而基于数据库的拼凑只能得到表象,却缺乏隐藏在深层的态度和情感,其结果必然会有情感真相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文艺创作都必须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人工智能不能体验生活,也很难创造出有意义和内涵的杰作。
文学和艺术不是技能。人工智能可以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并不断模拟人类的创造。然而,目前它还没有人类的创新能力和来自生活的情感体验。虽然它在文学艺术领域能有所帮助,但它很难完全取代人类的创造。真正需要我们警惕的是,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和艺术创作往往被人工智能所模仿。文艺工作者只有立足现实,积极创新,创作出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精品,文艺才能真正成为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AI能取代作家吗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