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42字,读完约7分钟
标题图片来自:2018年初,在视觉中国,互联网公司一个接一个地陷入了“客户隐私”的深渊。
一周的“轮换”
腾讯一开始是被动的。
1月1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一个论坛上说,人们现在几乎完全透明,没有任何隐私或信息安全。“我在心里想,马花藤一定要天天看我们的微信,因为他能把所有的东西都看完。”
腾讯对此指控反应迅速,微信官方回应称:“我们每天都在看你的微信”,这是一种误解。微信“不保存任何用户的聊天记录”,聊天内容“只存储在用户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微信不会使用用户的任何聊天内容进行大数据分析。
尽管回复及时且强硬,但许多用户仍不相信,他们引用关键词屏蔽和信息缓存现象来质疑“不做记录”的说法。
我们这里还没有谈完腾讯,但是支付宝又被质疑了。然而,与腾讯不同,支付宝本身引发了挑战。
本来,在微信朋友圈里花支付宝的年费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一些律师发现,今年在看账单之前,客户可能已经“同意”了《芝麻街服务协议》。那么这个协议中有哪些条款呢?
包括“直接向第三方提供相关信息”,您可以“分析该信息并将其推给合作组织而无需获得另一个授权”,甚至“有权不支持您撤销第三方的信息查询授权”。不仅如此,即使在服务终止后,信息和数据仍然可以保留。此外,协议中还有这样一个条款。由于芝麻信用提供的信息,您理解第三方对您的行为,因此芝麻信用不承担任何责任。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支付宝很快道歉,称故意减少字体,让客户默认检查同意书是“愚蠢的”。很少有人会说你打中了自己的嘴。
就在公众舆论抨击支付宝的时候,另一个针对互联网巨头的谣言出现了。有网友反映,他们的发言内容与今天的标题推荐信息相匹配,怀疑是用户授权今天的标题使用麦克风后,标题偷偷在手机的后台打电话给手机的麦克风来听用户的发言,然后将发言内容与标题信息和广告相匹配。
这些问题出现在百度贴吧、智虎、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今天头条的反应也够快了。1月4日下午,它紧急发布了“关于授权今天的头条使用手机麦克风的指令”,称“除非用户授权头条使用麦克风,否则他们将不会收到语音信号;如今的标题用户信息积累依赖于用户点击,但从技术上讲,通过麦克风收集声音信息是不可能获得个人隐私的。”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顾客的隐私问题让互联网巨头们无处不在。不要说百度没有中枪。恐怕搜索引擎中涉及的隐私问题比上面提到的三个还要多。
隐私问题逐渐成为热点
去年,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芝麻信用向用户索要运营商服务密码的行为存在安全隐患的文章(详见“提示:请不要把钥匙交给陌生人保管”),后来收到了芝麻信用发给我的“案例说明”,所以我又写了一篇“获取用户隐私,什么是正确授权”。
应该说,这两篇文章虽然在业内引起了一些共鸣,但在当时的社会上反响很小,甚至有人认为我是小题大做,摸着瓷器不放。一年半之后,2018年,隐私问题可能成为热点,这与去年网络安全法的正式实施有关。此外,在过去的两年中,发生了一些由隐私泄露引起的恶性事件,这使得各行各业的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及其严重后果。
我还记得几年前,我们不在乎个人隐私。通过做一份问卷和送一份小礼物,我们可以告诉陌生人我们所有的个人信息。有些人甚至有偿借身份证,他们不知道对方是以自己的名义借还是用手机开户。
后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了实名制,实名制后的企业可以更加开放。“信用”的含义被普遍理解和重视,这也是隐私保护的出发点。
隐私不仅仅是身份证号码,还有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等基本信息。中国人已经很久没有被垃圾短信骚扰了,但是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垃圾短信骚扰电话时,人们意识到隐私被侵犯是多么令人讨厌。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他们的位置信息、消费行为,甚至网页上被咨询的产品都可能是私人信息,不能轻易泄露给他人,所以他们不忍心泄露自己的隐私。
公民在提高隐私保护意识的同时,公众舆论也更加关注这一问题,这也有利于形成保护个人隐私的良好氛围;其次是《网络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特别是对侵犯隐私行为的处罚依据和尺度,使隐私保护更加规范。
事实上,芝麻信贷诱使客户签署的协议只是试图合法合规地获取客户数据。如果用户不签署这个协议,那么芝麻信用就不能获得数据,或者不能将信用信息出售给第三方,那么这项业务怎么做呢?
因此,我理解这是芝麻信贷希望合规开展信用报告服务的表现,并且不违法。如果不是律师们这次跳出来,如果不是舆论哗然,这一行动不会是“极其愚蠢”,而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通过一个票据干燥应用程序赢得了这么多用户的信用数据授权,它看起来像是送了一个小礼物并得到了用户的身份证号码吗?
谁更关心你的隐私
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发生在网上。事实上,很难限制我们的私人信息被互联网公司所掌握。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个人很难保护自己的隐私,他们也无能为力?
当我说像英美烟草这样的大公司和今天的头条追踪并窃取客户的个人隐私时,我并不相信。除非他们是有很大价值的重要人物,我们这些小人物(603883,古巴)的哪些谈话、聊天和购物行为值得这些大公司去分析和研究?
大公司做大生意,注重群体行为。因此,对顾客行为的分析往往是在一定的维度上进行的。如果你在这个维度上的特征符合他的商业目标,你将被相关信息所推动。推送信息只会增加交易的成功率,但并不意味着交易100%成功。例如,有针对性的广告或文章除了可能对顾客造成骚扰外,不会带来太多的负面影响和麻烦。
因此,没有必要对互联网公司的隐私感到恐慌,更不用说阴谋论了,就好像你应该被互联网公司跟踪一样。
然而,如果“坏人”得到这些信息,风险将会更大。根据你的历史数据和行为特征,他们可能会编造谎言,有针对性地进行诈骗,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这样,问题就不复杂了——尽量避免你的私人信息流入对你的隐私感兴趣的坏人手中。
私人数据如何流向坏人?有两种方式:一是数据所有者以实现大数据或增值服务的名义主动提供(小)服务。其次,数据所有者的安全工作不够,数据被内部人员窃取或泄露,这是被动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了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仅仅让人们有安全意识是不够的。相反,过分强调安全意识可能会导致恐慌甚至迫害恐惧症。关键是要求数据所有者在获取数据的同时承担起保护数据和保护客户隐私的责任。如有数据和信息泄露,进行调查并予以弥补。
让那些主动提供数据的人标准化,让那些被动拥有数据的人承担责任,这样我们的信息就会更安全,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好。
(主编:楼再夏hn151)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互联网公司接连遭到隐私泄露质疑,但为什么说不必过于恐慌?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0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