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56字,读完约2分钟
人民网北京2月11日电(记者魏燕)“为科学家创造一个专心致志地学习的环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和团队稀缺,特别是缺乏能够长期关注基础理论的团队和人才。”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在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了上述表示。
最近,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作出了部署。叶玉江指出,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进入快车道,科研投入大幅增加,科研实力和条件大幅提升,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水平团队快速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加速涌现。“这表明,中国的基础研究正处于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高、从切入点到系统能力提高的重要时期。”
“但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出发,从整个科技创新链的角度来看,基础研究仍然是一个短板。”叶玉江分析了原因。第一,缺乏重大的原创性成果,中国科学家提出的科学理论和原创性思想很少;第二,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稀缺,特别是缺乏能够长期关注基础理论的团队和人才;第三,投资结构不合理,依靠中央政府,企业投资很少;第四,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存在一些不足。
在叶玉江看来,与其他研究相比,基础研究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不容易体现科学家的价值。为解决这些问题,《意见》从三个方面规划和设计了宽松的科研环境:一是加强中央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特别是完善高校、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基金管理改革,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在选择基础研究项目时更加注重研究方向、人才队伍和创新能力的考察。简化项目任务书和预算书,实行法人单位和科研人员在资金使用上的自主权,使科研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研,使资金为人们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三是建立和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开展基础研究差异化评价试点,对不同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分类评价,制定相应的标准和程序,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自主安排基础研究,扩大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研究课题选择,完善科技奖励等激励机制,增强科研人员荣誉感。“建立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研究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叶玉江谈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缺长期深耕的人才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0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