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2字,读完约3分钟
人民网北京2月12日电(赵)2月12日下午,中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北斗三号双星送入预定轨道。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2018年,长家甲系列火箭预计将完成14次发射任务,其中10次发射北斗导航卫星,18次护送北斗导航卫星上升/上升/进入轨道。长山佳系列火箭的开发团队将如何应对持续的超高密度火箭发射任务?
增加“劳动模范”的任务量
到目前为止,长山甲系列火箭已经发射了84次,在中国被称为“单型号历史上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在中国服役的火箭中,有人形象地称长征3A系列火箭为“劳动模范”。
据报道,2018年,昌吉佳系列火箭预计将完成14次发射任务,占2018年中国年度航天发射任务总量的40%,这将创下年度发射任务的新纪录。
“我们的任务很满。”中国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研究所长山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蒋捷表示,从2018年到2020年,长山甲系列运载火箭预计将执行约40次发射任务,火箭将有能力在24天内组装一枚火箭。
“对于昌吉佳系列火箭来说,北斗三号项目既是一个紧迫的挑战,也是一个提高应对任务能力的机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裁、三大系列火箭副总指挥刘建中说。
“私人秩序”改为“大规模生产”
“根据目前的发射计划,平均发射时间约为26天,最终组装时间仅为40天左右,而多枚火箭的最终组装工作是并行进行的。每枚火箭的工厂测试时间只有20天左右。如果不从生产管理上想办法,年度计划就没有利润可言。”面对高密度发射的挑战以及人员和设备的短缺,中国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研究所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岑铮说:“管理要有效率,‘去任务化’是实现火箭产品化的重要途径。”“去任务化”是指在单机、系统和全火箭水平上实现火箭的生产化、通用化和通用化。
岑政解释说,在火箭发射之前,它是“定制的”,“从一个火箭到一个卫星”。“去任务化”是指在单级火箭和单引擎火箭最终装配完成后,只要卫星和火箭之间的接口一致,软件可以针对具体任务进行调整,就可以灵活调整各自承担的发射任务。
据了解,目前,长山佳火箭开发团队正在逐步推进火箭的“产品化”进程,调整现有的模型开发和生产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流水线”生产装配模式。
全面梳理和优化流程
针对此次高密度发射,研究团队系统分析并全面规划了长山嘉系列火箭全年的任务。岑政从顶层规划和综合管理、生产瓶颈解决、产品质量保证和控制、产品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四个方面介绍了34项措施。
“通过协调布局和合理部署生产力,火箭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岑政介绍说,总装厂充分利用北京、天津等地的生产能力,将部分产品转移到其他地方生产,实现了多个地方的联动,优化了生产资源。
团队应该以精细化、表格化的固定管理模式管理开发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并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产品测试等关键环节,确保关键工作的完成。
同时,在保证测试覆盖率的前提下,合并测试和减少重复测试项也是缩短周期的方法之一岑政说: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2018年十送北斗:“金牌火箭”如何应对“高密度”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0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