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70字,读完约7分钟
4月12日上午,中央军委在南海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此次海上阅兵的指挥舰是长沙舰,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导弹驱逐舰,被称为“中国神盾”。长沙号见证了中国新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
与长沙船一样,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CSIC第701研究所研究员潘景福,也是这条宏伟轨迹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他在极其薄弱的科研基础上开拓进取,使国内驱逐舰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有力地推动了海军装备的发展。
他进入了一个在中国几乎是空·怀特的领域,但目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
1930年1月,潘景福出生于浙江湖州。抗日战争爆发后,七岁的潘景福不得不和家人乘船逃到上海。“当我到达黄浦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我看到了灯光,所有的都是日本军舰和外国大船,但是没有我们自己的大船和军舰。虽然当时我很年轻,但我想,如果我长大了,我就能造一艘战舰了!”这成了潘景福造船梦想的起点。
1941年,潘景福随家人搬到苏州,进入苏州高中。当我1948年进入大学时,我看不到当时船舶设计专业的出路。潘景福只能暂时搁置自己的梦想,选择了当时工作前景较好的电气工程系。大学毕业后,潘景福被分配到华东电力局从事电气设计,她童年的梦想似乎已经离她远去。没想到,三年后,潘景福被安排到船舶设计部工作。
60年代初,65型炮兵护卫舰开始研制,这是中国研制的第一艘舰艇。潘景福主持电气设计。谁知道,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当时,所有的国内船只都使用直流电,而岸上使用交流电。军舰一靠岸,就需要连接到岸上的电源,并且在点火前应该使用特殊设备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一旦连接不正确,电气设备就会烧毁,造成很大的麻烦。潘景福是第一个提出在护卫舰上使用交流电的人。当时,很多人对他说:“你这样做太冒险了,而且你的把握太小,否则你应该走老路保险!”潘景福顶住了压力。他认为交流系统稳定、可靠、便宜,而且便于岸上供电。他还了解到,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以来,外国已逐渐转向汇率制度。后来,这种类型的护卫舰成为中国第一艘从DC系统改为交流系统的船只。从那以后,中国所有的水面舰艇和船舶都开始使用交流系统。
潘景福做了很多这样的工作。他很清楚自己正在进入一个几乎是中国空怀特的领域,但目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只有不断创新,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才能尽快缩短。
只有建造超过1000吨的大型战舰,我们才能确保中国海军有能力进行远距离作战
驱逐舰最早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的英国,是一种中型水面舰艇,速度快,攻击能力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它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海军中最重要的船只之一。
驱逐舰也是我们海军刚建立时梦想的多功能战舰。1954年,在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决定从苏联进口四艘07型驱逐舰。“只有建造超过1000吨的大型战舰,我们才能确保中国海军有能力进行远距离作战。”潘景福打定了主意。
1966年,潘景福作为设计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开始在中国设计第一代051导弹驱逐舰。以当时极其薄弱的科研基础和落后的工业为基础,设计和建造这样一艘1000多吨的大型战舰是不容易的。自从船体设计以来,许多困难接踵而至。
驱逐舰有大型导弹发射器和许多设备,所以船体必须拉长。但是船体加长后,速度会下降吗?经过反复试验,潘景福选择了当时最成熟的动力技术,为051型船安装了一个强大的“心脏”。“经过蒸汽发电厂的陆地试验,这艘船的速度达到了35节以上。外国评论说,当时在驱逐舰上也不错。”潘敬富说道。
有了坚强的“心”,如何形成战斗力是潘景福面前的另一个“坎”。在051型导弹驱逐舰研制之前,中国军舰上的各种武器,无论是机枪、舰炮、鱼雷、水雷还是深水炸弹,都是单独装在船上,互不关联。作战系统是由指挥员的口令人工合成的,其快速反应和综合作战能力较差。这让潘敬富的脑子坏掉了。
在关键时刻,钱学森在确定驱逐舰导弹系统方案会议上的讲话给了潘景福很大的启发:“军舰是一个大系统,而导弹只是舰上的一个子系统。当导弹系统安装在船上时,必须进行布置。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潘景福决心按照“系统工程”的理念,把整艘船的所有武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为了充分了解国内装备的发展情况,潘景福和他的同事跑遍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设计单位,“每人每月吃窝窝头,三两油”,最终率先解决了按系统配备舰载武器的技术难题,为指挥自动化和快速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1年12月31日,中国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济南”号交付使用,中国人民海军首次拥有了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水面舰艇。它的出现实现了舰载导弹的首次安装和武器从单一装备到武器系统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有能力独立发展导弹驱逐舰,实现了海军舰艇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潘景福被外国同行称为“中国第一个全武器系统专家”。
经过40多年的科研生涯,他越来越接近“铸造一艘船”的梦想
1980年5月18日,东风5远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飞向太平洋指定海域。由六艘051型导弹驱逐舰组成的海军护航编队参与了观察运载火箭、打捞和发射后护航任务,确保了舰队在8000海里航行的安全。
这次航行是人民海军第一次突破第一岛链,越过赤道线,将其航线延伸到广阔的南太平洋。它不仅测试了航行能力,还收集了大量的气候和水文数据,为今后的远洋考察和科研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海军一直被嘲笑为只能在海岸附近防御的“黄水海军”和只能在近海防御的“绿水海军”。这一次,人民海军终于开始向“蓝水海军”过渡,它可以在公海上作战。任务完成后,一位船长对潘景福说:“我们的船只能在国内掉头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潘景福担任中国第二代052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他大胆采用中国最新科研成果,建立了陆地试验场,亲自主持武器系统的对接和调试,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在051型导弹驱逐舰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强化“系统工程”的设计理念,强调全船各系统之间的有机配合和优异的综合性能,船上的武器、电子系统和装备首次构成了作战系统,实现了作战指挥的自动化。作战系统的形成为舰艇作战指挥控制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
052型导弹驱逐舰有许多电子设备和各种天线。船上的电子设备怎么能不互相干扰、协调和兼容呢?潘景福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分析了抗干扰效果不佳的各种可能原因,进行了排序,然后逐一进行了测试,最终在数百个可疑原因中找到了新的干扰源。
经过几天的研究和调试,他们克服了卫星通信和雷达同时开启且互不干扰的难题。
从1994年到1996年,哈尔滨112号舰和青岛113号舰相继完工,052型导弹驱逐舰技术领域的一系列创新,深刻影响了后续型号导弹驱逐舰的改进。
经过40多年的科学研究,潘景福离“造船”的梦想越来越近了。现在,在他和几代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第一、二代导弹驱逐舰的基础上,第三代导弹驱逐舰等一系列新型驱逐舰相继问世,一步步使中国导弹驱逐舰真正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人民日报》(2018年4月23日,第20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为国铸舰四十年(关注)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5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