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9字,读完约4分钟

根据香港联交所4月24日发布的新上市规则,无利可图的生物科技公司将获准在香港提交上市申请,新规则将于4月30日生效。

5月7日,格力生物率先提交香港上市申请,并详细披露了募集资金的用途。这样,在新的港股上市制度落地后,格力生物成为第一家申请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一旦获批,这无疑将是香港股市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吉利生物率先测试新规则

尽管HKEx新的上市规则取消了对上市生物技术公司利润的限制,但它们并非没有门槛。香港联合交易所要求生物技术上市申请人在上市时的预期市值不低于15亿港元;申请人至少应通过第一阶段临床试验,为投资者评估申请人的R&D和核心产品提供参考;上市前至少6个月,该公司至少从一名高级投资者那里获得了大量第三方投资,而且在首次公开募股时,该投资尚未撤回。

歌礼生物“尝鲜”港交所上市新政  拟上市企业扎堆赴港需权衡利弊

从HKEx的这三个要求来看,敢带头吃螃蟹的人可以说是完全符合标准的。

首先,从市值来看,根据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数据,格力生物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2015年完成的第一轮融资共收到5500万美元,第一轮融资后的估值为3.5亿美元,转换为25-30亿港元。第二轮融资于2017年初完成,总投资1亿美元,估值升至7.37亿美元,并转换为57.9亿港元。由此可见,格力生物的市场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标准。

从第二个角度来看,格力生物显然也符合要求。公司是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丙型肝炎治疗药物开发的牵头单位,已完成丙型肝炎领域的布局,拥有三代新型抗丙型肝炎药物,是mainland China唯一拥有三种不同目标的创新丙型肝炎药物的企业。

从第三个角度来看,格力生物之前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投资者包括泰利、高盛集团、康桥资本、前海股权投资基金、分众传媒江南春天基金会、蔡氏家族投资公司等。,融资总额超过1.5亿美元。这也符合HKEx获得高级投资者和相当数量投资的要求。

潜在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

自2013年吴锦子创立格力生物以来,公司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抗病毒、癌症和脂肪肝。其中,抗病毒药物只有一种,2017年中国抗病毒药物的市场收入将达到262亿元。其中,肝炎和艾滋病药物占80%。此外,考虑到2013年至2017年抗病毒药物的市场增长率接近11%,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稳步增长至500亿以上。

巨大的国内抗病毒药物市场,加上国内市场相关药物品种的缺乏,给了格力生物在各个角落赶超的机会。截至目前,格力生物已有五个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计划:包括两个接近商业化阶段的丙型肝炎研究药物,其中戈诺沃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另一个是Ravida,它比标准的治疗方案更好。此外,吉利生物有三种前沿研究药物。如果格力生物未来研发的药物能够成功开发并获得市场认可,与欧美同类药物的巨额利润相比,回报率不可低估。

歌礼生物“尝鲜”港交所上市新政  拟上市企业扎堆赴港需权衡利弊

然而,尽管格力生物在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其产品的商业化还没有正式开始,因此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招股说明书中公布的数据,格力生物前两年出现净亏损,亏损金额增加了近20倍。其中,2016年净亏损676.1万元,2017年增加到1.32亿元左右。原因如下:一是收入从5942万元下降到899.1万元;其次,研发费用从约6269万元增加到1.14亿元。

在收入方面,根据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信息,格力生物没有将任何产品商业化,也没有产生任何销售收入。于2016-2017年度,格力生物的收入来自罗氏制药为其戈诺威品牌许可安排所支付的分期付款和预付款。在收入直线下降的同时,吉利生物不得不保持对药物研发的高投入。2016年和2017年,格力生物的研发总支出接近2亿元。

没有稳定的销售收入,但需要在R&D保持较高的投资,这是Geli Bio计划将此次ipo筹集的资金投入R&D(占65%)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约30%的资金将用于核心产品线的持续研发;约25%将用于戈诺威和拉维达威的商业化;约15%将用于寻求正在研究的新药的引进许可;大约10%将用于asc21的研究和开发,通过开始和进行临床试验;大约10%将用于支持R&D基础设施的早期开发和两个内部药物计划,处于hbv和nash发现阶段;约10%将用于运营和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歌礼生物“尝鲜”港交所上市新政  拟上市企业扎堆赴港需权衡利弊

据Geli Bio称,未来几年的财务前景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药的成功和销售,即戈纳病毒(又名达诺病毒)和拉维达。该公司预计将在2018年第三季度获得戈诺威新药上市的批准。拉维达维的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已经完成,成为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重点药物。该公司计划在2018年第三季度提交新药申请。预计2018年新药上市后,收入将达到5亿元,利润将会实现。

歌礼生物“尝鲜”港交所上市新政  拟上市企业扎堆赴港需权衡利弊

拟上市企业应首先权衡轻重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的高投入。根据德勤会计事务所(Deloitte Accounting Affairs)2016年跟踪12家大型制药公司6年的报告,R&D巨头的投资回报率从2010年的10.1%下降到2016年的3.7%,开发新药的平均成本也从不到12亿美元上升到15.4亿美元,历时14年。新药研发成功后,将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这是新药成功上市的关键一步,也是投资比例大、失败率高的环节。

歌礼生物“尝鲜”港交所上市新政  拟上市企业扎堆赴港需权衡利弊

正是由于巨额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研发周期,创新药物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明显的制约。过去,无利可图的生物技术公司常常不得不选择美国股市,而这并不需要。HKEx进行的改革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上市融资后,将大大提高公司的药物研发能力和商业化程度。

据了解,早在新政出台前几个月,许多企业和投资机构就开始提前上市。

上海泰利、傅宏翰林、江苏豪森、华菱医药等多家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均有报道在香港上市。此外,据媒体报道,受香港交易所新上市政策的吸引,mainland China两大创新制药公司信达生物和亚生制药放弃了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计划,转而尝试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由此可见,HKEx新的上市规则有利于医药企业和创新药物的发展,其中包括格力生物。然而,对于要上市的公司来说,上市成本是不可忽视的。久友资本首席执行合伙人李阳也指出,尽管新政为未通过金融资格测试的生物技术公司开辟了一条渠道,但它也设定了特殊的评估指标。企业应该沉住气,不要在香港上市。目前,在香港上市的总成本约为1,500万港元。企业在考虑如何提高上市成功率的同时,还应该考虑上市失败后的风险。此外,上市是唯一的途径,而生物医药企业的最终考验是临床数据、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歌礼生物“尝鲜”港交所上市新政  拟上市企业扎堆赴港需权衡利弊

咨询公司创始合伙人侯表示,在C轮和D轮融资中获得融资的生物医药企业估值已经很高,它们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并在二级市场发行新股时能否达到之前的估值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侯还表示,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公司在港交所上市的业绩不是特别出色,股票的成交量将会很小。这将是一个检验将在香港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真正能力的市场。(负责编辑:行政)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歌礼生物“尝鲜”港交所上市新政 拟上市企业扎堆赴港需权衡利弊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7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