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0字,读完约3分钟

地震,有望看到“地图”预报近年来,地震预警的概念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地震发生后,在地震波传播到某一地区之前,无疑会大大提高地震防灾能力。然而,地震预测很少被提及。

“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后与地震波赛跑。地震预测是预测尚未发生的地震。”四川省成都市高技术减灾研究所所长王耀说,地震预测是世界上的一个难题,其难点在于地球的不可穿透性和地震准备的复杂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成都市高技术减灾研究所近日宣布在四川和云南建设中国第一个地下云图网络。云图网计划在两省建设2000个地下云图监测站,数据将实时传输到预报中心,由预报中心自动处理生成类似气象预报卫星云图的地下云图。目前,第一个地下云图网络监测站和传感设备已经部署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地震台。

王耀认为,只要形成可靠的地下云图,使人们能够“看到”地下应力和能量的动态演化,地震就可以预测。“类似于天气预报‘看图说话’,使用与地震发生区域和地震震级直接相关的地下应力和地下能量等物理量来预测地震,而不是使用具有未知物理关系的物理量,如‘鸡飞狗跳,过街’,也不是使用具有太多间接物理关系的物理量,如地下水位和水温。”王耀说。

首个地下云图网监测站在映秀地震台部署完成

这种地下云图的构建重点是地壳变化的“神经末梢”的形成。王耀的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新型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以监测地下应力和能量,而无需“钻入”地下深处,并且可以将相关信息从地下8公里至20公里传输到地表,所监测的物理量的传输时间为几秒钟。“尽管这些传感器安装在地面上,但它们可以通过物理方法精确测量地下应力等数据。”王耀说。

首个地下云图网监测站在映秀地震台部署完成

根据王耀的设想,未来川滇地下云地图网的主要科学目标是解决浅源地震(即深度小于20公里)破坏性地震的临震预测技术。"川滇地下云图网络的研究对象是一次震源深度为8-20公里的破坏性地震."王耀介绍说,对人类有破坏性的地震,如邢台地震、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震源深度几乎不到20公里。

根据计划,川滇地下云图网络将在1-2年内完成,约3年内将收集10个破坏性地震案例。在此基础上,进行地震预测的内部技术测试,然后进行地震预测的公开测试。成功后,地震预报的公共服务将通过政府进行。

“地震活动性是地震预报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地震活动性方法不适用于无前震的大地震。”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员陈天昌说,地下云图网络中使用的传感器可以监测物理量,物理意义明确,不仅可以监测地震活动,还可以监测无地震时的地下应力和能量,通过活动源进行监测,弥补了地震预报中地震活动的不足。

如果地震预测在未来成功实现,地震预警将不再需要吗?王耀说,这两种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依靠一种。“即使成功,地震预测也只能给出一个时间间隔,不可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预测时只能给出震中区域,不可能精确到某个精确的坐标。”王伟认为,地震多发地区应加强地震预测和预警,使两个系统共同发挥作用。

首个地下云图网监测站在映秀地震台部署完成

《人民日报》(2018年5月16日,第12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首个地下云图网监测站在映秀地震台部署完成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7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