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4字,读完约3分钟
中信。贵阳,5月19日:大数据为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构筑了一条“高速公路”
作家周艳玲
进入中国航天科技十院贵州航天电气有限公司(简称“航天电气”)捻针自动化生产车间,40多台捻针一体机正在对接触件进行矫直和自检,整个生产过程可以在车间的led显示屏上看到。
现场技术人员分析设备监控系统收集的大数据。闫洪伦摄:“我们为载人航天、大型飞机、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产品。”航天电器副总经理王璋表示,生产线上的每一台生产设备都不应该被低估,因为它们可以“自我感知”。
王璋口中的“自我感知”是指航天电气可以通过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孤立信息,生产设备可以实时上传其运行状态、生产任务等数据,并根据运行状态自动分配生产任务,从客户订单到生产同步共享数据。
从“机器替代”到利用大数据推动智能制造,航天电接触部负责人王立祥深受感动。王立祥说,车间人员从60人减少到20多人,但人均月生产量从3.3万增加到10.7万,产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光是收集零散的数据,航天电气就从“制造”转向了“智能制造”,公司的年收入从2004年的1亿元人民币(下同)超过了26亿元人民币。
贵州作为全国第一个大数据综合实验区,近年来加快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传统制造业,也借助大数据构建了转型升级的“高速公路”。产品出口东南亚,在越南潜江省龙江工业园投资建厂。
“由于无法快速提供相关数据,我损失了600万元的订单。”贵州轮胎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黄格戈回忆起“信息孤岛”带来的弊端,至今记忆犹新。
黄哥哥说是紧急订单,客户需要生产5000个轮胎,要求在半天内提供生产那个轮胎的各项指标数据。当时,即使有超过10名专业人士一起进行统计分析,他们也不能提供数据。
近年来,贵州轮胎有限公司通过生产设备的数控化和网络化改造,开发了数据采集和可视化系统,实现了现场数据与生产管理的无缝连接,并在接到订单后自动生成各种指标数据。同时,对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为企业运营提供“保姆式”服务。
从设备制造到电子信息制造再到化工企业,大数据技术的浪潮正涌向贵州传统工业制造的整个产业链。
根据中国信息与通信研究院最近发布的大数据白皮书(2018),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4700亿元,同比增长30.6%。随着大数据产业的深入发展,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快。
专家表示,数字经济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业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将成为未来制造业提高生产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结束)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大数据搭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高速路”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7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