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8字,读完约5分钟
原标题:强化“中国核心”,首先解决“人才短缺”
3月14日,2018国际半导体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吸引了1100多家国内外参展商。图为参观者在展会现场观看半导体芯片实际应用的成品展示。
新华社记者方?拍摄
在互联网圈子里,有一种说法是,做硬件比做软件好,既没有“钱的方式”,也没有“未来”。即使是一些曾经做过硬件的人才也在现实的压力下被迫转行。一些大学学者认为,现在培养的人才大多从事计算机软件应用,而不是基础硬件的研发。工资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影响了人才的发展。
芯片,也称为集成电路,是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目前,国内芯片主要用于低端领域,而高端通用芯片市场仍然受到国外企业的限制。要强化“中国核心”,人才要先行。然而,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推广中心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不足30万人。按总产值计算,人才培养总量严重不足,急需弥补40万人的人才缺口。
解决人才的困惑
“人才缺乏的根本原因是中国集成电路行业的薪酬竞争力不强。人才并非没有,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大多数微电子毕业生都加入了人工智能、金融和互联网等更具竞争力的行业。”李延锋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芯片行业多年。现在他是北京博达微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认为,中国芯片从业者发展有限主要与中国国内产业结构有关。
“中国企业主要从事半导体行业的制造环节和低端设计环节。与发达国家的高端设计环节相比,它们的利润率更低,因此它们提供的薪酬也没有竞争力。同时,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的薪酬差距太大。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只能加强人才供给,培养更多的实践型行业人才。”李延锋说道。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集成电路企业从业10年以上的员工较少。然而,随着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相关人才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将会有一场全球性的“人才之战”。
全球顶尖猎头公司罗晟咨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程远预测,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的人才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人才价格将逐步飙升。
“最终,谁将成为企业的赢家,取决于谁在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比别人做得更好。”程远说道。
改变文化模式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不一致。有些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很难尽快进入工作状态。“高校是培养芯片人才的摇篮。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企业和高校有必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芯片R&D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要求相关人员掌握物理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需要的是复合型创新人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也指出,要重视高校的专业设置。从某些角度来看,目前高等院校的教育体制和跨学科限制制约了集成电路行业人才的培养。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周玉梅建议,高校应充分认识人才的分布和需求,采取科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享资源,共同开展培训。充分发挥院校和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优势,共同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业内人士认为,要培养芯片人才,必须打破专业壁垒,产学研结合,解决我国芯片行业人才数量和质量不平衡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率,注重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裕达嘉姜鸣
近年来,中国芯片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根据中国半导体工业协会2017年的最新统计,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额达到4335.5亿元,同比增长20.1%。就产业结构而言,芯片设计产业和芯片制造产业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同时,下一代“中国核心”的研发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芯片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推动力。北京大学电子学教授彭练矛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种世界领先的碳基集成电路,这种电路功耗低、速度快、成本低,使得完全用国内设备制造最先进的芯片成为可能。据估计,到2025年左右,所有家用设备都可以使用。“这项技术有望彻底摆脱对进口芯片的依赖。此外,知识产权和中国的独特资源可以用来形成对外国的遏制。”彭练矛坚信:“碳基集成电路的产业化有望改变全球集成电路的游戏规则,‘中国核心’将变得越来越强大。”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中国核心’想走得更远、变得更强,关键是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彭练矛说:“人才是发展的基础。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集成电路产业。我相信,未来中国会涌现出更多的顶尖人才和团队,会开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做强“中国芯”先解“人才荒”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7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