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00字,读完约8分钟

图为科研人员对野生电桐采取保护措施的回报。

杨静照片

核心阅读

这些是一些非常小的野生植物种群:杨必槭、盖华木、普陀鹅耳枥...

与一些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相比,保护这些极度濒危的野生植物物种尤为困难。

然而,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人员从未放弃他们的努力。

寻找、保护并希望最终将繁殖的后代归还大自然,并与生态系统一起发展,保护极少数野生植物的结果正在出现。

它是在灭绝前被研究人员发现的,从5种植物到成千上万种植物都有栽培

当2002年发现漾濞的时候,研究人员只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坡的一个小山村附近发现了五株残存的植物,其中三株是当地农民从木桩上砍下的新枝,只有两株开花结果。

虽然受到极大的威胁,但由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没有更新,漾濞不可能得到法律层面的特殊保护,只有基层保护机构和科研人员巡逻保护。要拯救五角枫,光靠简单的照料是远远不够的:在野外播种了5万多颗五角枫种子,只保存了7颗幼苗。发芽率低,幼苗被牲畜吃掉。如果任其发展,漾濞几乎没有希望恢复其人口的自然状态。

云南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

在灭绝之前被研究人员发现无疑是幸运的:通过更深入的野外调查,在附近的山谷中发现了数百只蟑螂;2015年,经过七年的精心管理,昆明植物园培育的迁地保护植物羊鼻迎来了第一次开花,也是世界上人工培育的羊鼻的第一次开花。2017-2018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再次成功培育成千上万株阳碧槭幼苗,将种植在本地种群附近。从数量和技术上来说,对秧歌的保护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云南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

“一方面,像蟑螂这样的植物急需保护,另一方面,对这些植物缺乏相对权威的描述。野生植物数量很少的概念实际上已经被淘汰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静博士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率先提出了云南野生物种(包括动植物)极小种群的概念,以利于研究、公众宣传和获得国家保护支持。

事实上,这个概念不仅仅是学术性的。2010年,云南省林业厅和云南省科技厅组织相关专家编制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物种抢救保护规划纲要和应急行动计划》,并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

2012年,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家野生植物最低保护种群拯救和保护规划(2011-2015)》,将野生植物最低保护种群拯救和保护工作推向全国。

一旦某个野生种群消失,该种群的遗传资源也随之消失

为什么野生植物的数量很少?众所周知,地理隔离促进物种分化。云南山高谷深,物种众多,但许多植物分布在相对狭窄的区域,物种灭绝的风险特别高。“也许是传染病,也许是山火,甚至是大规模的滑坡。也许一个物种已经消失了。”杨静说。

“在野外,种子的生存环境非常残酷,更不用说与其他动植物竞争了。许多植物甚至无法与自己的母株竞争。”杨静说,虽然很多树也会产生种子,但树下的落叶层很厚,产生的种子很难接触到土壤。即使它们能接触土壤,它们也可能难以生长,因为树叶遮住了阳光;“如果这种种子想长成树,有必要希望动物将果实传播到遥远的地方,但这是非常偶然的”。

云南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

电通只有不到100种,只分布在云南,因为当地种植草果、杉木、茶叶或修路;目前,四川省雅砻江流域只有500多种槭属植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橡胶等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许多原始森林已经消失。

"人类活动严重威胁着极少数野生植物的生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伟邦说,有一次为了找到一个树冠,研究小组花了四天时间,但当最终找到时,很难让人高兴:“树冠应该挺拔、美观、别致,但我们发现的树冠有被斧头砍过的痕迹。”

为什么要保护数量非常少的野生植物?孙伟邦指出,许多极小野生植物是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资源植物,如医药、食品、保健、木材等,而一些极小野生植物在生物进化史上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它们的研究有助于探索生物进化的过程。例如,水杉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对研究中国植物区系、古气候变化、古地理变化和裸子植物系统发育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云南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

“对人类用处不大的植物可能在被发现之前就消失了;然而,对人类有价值的植物可能没有被人类科学地和可持续地利用。”杨静说。

事实上,许多曾经遍布云南山区和山谷的巴黎植物在野外很难找到。现在三七已经成为一种大型药材,在野外已经被宣布灭绝。然后消失了,还有三七的遗传资源。“例如,在野外可能有一些耐旱和抗病的种群,随着野生种群的消失,这一种群的遗传资源也将消失。”杨静说。

通过迁地保护、种质保护等。,极少数植物有“备份”

如何更好地保护少量野生植物。“一个是发现,另一个是保护,然后我们可以谈论系统的研究和科学利用。”孙伟邦说,保护极少数的野生植物种群,最终应使繁殖的后代回归自然,使它们在自然中形成自己的种群,并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实现它们在野生自然栖息地的永久保护。为此,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初步建立了“种质收集—种质保存—人工繁殖—迁地保护种群构建—野生种群和生境恢复”的技术体系。

云南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

对于自然再生速度快的物种,通过适当的人工繁殖,保护效果将是立竿见影的。弥勒菊苣保护社区实施已经5年多了。保护社区的管理人员试图用手收集种子,并在保护社区传播。目前,成年植物的数量已经从最初发现的640种增加到2000多种。

在昆明植物园定居了近30年的盖华木,在2013年首次开花,但今年可能不会开花。“也许开了一两朵花,我们没有找到。”杨静说,许多木本植物的成年期很长,要知道它们是否能自然繁殖需要很长时间。

“灰萼采集的种子在野外极其有限,目前只能通过切割成批繁殖;星蕨还没有实现人工繁殖。”根据杨静的说法,并不是所有的野生植物保护技术都已经成熟。以电通为例,从茎到叶的组织培养很难进行,目前主要是通过种子繁殖。

并不是所有的物种都像羊鼻和弥勒那样容易人工繁殖。“一个是物种本身的问题。例如,在龙脑香科和壳斗科,种子是顽固的种子,不能长期保存,因此有必要寻找另一种方法来保存这类物种的种质资源;一些物种,如苏铁,已经发现了它们的野生种群,直到2015年,它们的雄性和雌性植物才首次同时开花。经过专家咨询,大围山个旧管理处花时间进行了第一次人工授粉,获得了650粒成熟种子,但种子发芽也是一个问题。”孙伟邦说道。

云南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

如今,通过迁地保护、种质保护等工作,许多小群体植物至少有了“备份”。然而,杨静仍然认为回归是不可替代的。“有必要建立一个种子库来保存种子,并建立一个基于组织培养的种质离体保存系统,但如果不允许植物返回其自然生境,就很难实现植物的生态和生物功能。”杨静说。

然而,要让“生命垂危的植物在未来成长为一株植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专家指出,一些非常小的野生植物种群应被考虑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明确只保护国家一级或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目前的保护清单是1999年颁布的。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清单。

野生植物的小种群包括:野生种群很少的野生植物,极度濒危和随时濒危;物种或物种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要求野生植物具有独特而狭窄的生态幅度。潜在的基因价值尚不明确,其灭绝将导致基因损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损失。

在国家极小野生植物抢救保护工程一期保存的120种极小野生植物中,有36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58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人民日报》(2018年5月2日,第14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云南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7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