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18字,读完约6分钟
经过长期治理和改进,科研项目的评审氛围不断得到改善。
制图:蔡华为
科研项目评价的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科研生态的健康
“七八年前,有不少人带着茶和其他礼物来我的办公室,但这些年过去了。去年,我评估了几十个项目,只接到两个打招呼的电话。今年,我没有接到电话。”张峰(化名)一年到头都在审查各种科研项目,他对审查气氛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受。
科研项目评估是科研链中的关键环节,其公平性直接关系到科研生态的健康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国家对此非常重视。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治理和改进的政策措施。“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科技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扩大了战略专家和一线专家的比例;建立专家库随机抽取制度、定期轮换制度、嫌疑回避制度和专家声誉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机制;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独立的评价体系。
“引入这些措施是为了避免‘人情’评审和专家‘小圈子’对科研评审活动的直接干预。”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许多省市科技部门都做出了回应,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减少人为因素。例如,为进一步加强科技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江苏省扬州市科技局建立了市级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全市科技计划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结果公示、举报监督电话(信箱)公布,接受社会全过程监督。一旦发现舞弊,两年内不得申报。
在重重的一击下,效果逐渐显现出来。
张峰说,评估体系越来越完善,各个环节更加科学合理。现在,评委们在评奖前会签署承诺书,明确规定“评奖情况不可公布,评分情况不可透露,最好不要在晚上离开酒店”,而在早年,他们一般只口头告知“大家记住遵守纪律”。
更令张峰感到改变的是,通知法官参与评议的时间大大缩短了。“过去,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提前半个月得到通知的,但现在他们大多数人只提前三天得到通知。这通常会缩短被问候的时间。我经常去评论网站了解我被分配到哪个小组,我得到了哪些话题。所有项目团队的名称都是隐藏的。”
为了避免“人情”因素,评标专家的选择方法也有所改变。"管理部门在专家数据库中筛选专家,然后分配主题."张峰说:“举个例子,我有15个题目,其他四个评委有15个题目,但是我不知道其他四个评委是谁。”分配专家和主题的整个过程是随机安排和组合的。”
诸如“人类情感”等非学术因素仍然会干扰项目评估
尽管评估氛围不断改善,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存在“争取关系”和“依靠人情”的现象。
据业内人士介绍,之所以“人情”因素难以消除,是因为科研工作本身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而项目评估又涉及到“人对人”的评估,因此很难消除“钻空子”的主观因素。
黄强(化名)是当地一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他告诉记者,由于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全国的认可和推广,所以他很出名。因此,尽管他没有担任过国家级项目评审,但他每年仍会收到一些打来的电话和短信,以“问候”和“建立联系”。“他们都以为我是法官,这真让人哭笑不得!”
一位知名院士在媒体上公开表示,他多次受邀担任“千人”、“解清”、“长江”等学术头衔的评委,每次评选前都会接到电话和短信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来自被评估者本人,有些来自被评估者的导师或系主任,甚至是大学校长。在最近几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一些CPPCC议员也报告说,仍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谁有一个著名的导师和较强的操作能力,谁就可以得到人才“帽子”。
一些海归还表示,回到中国后,他们不得不花一些时间拉近关系,参与公共关系。
“人情”等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影响了项目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阻碍了正常的人才培养过程和科技创新活动,影响了科技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张峰说:“这对年轻的研究人员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这可能会削弱他们对科研评价体系的信心,产生“下次找不到人”的心理,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项目评审的相关规定在执行中应进一步完善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我国对科研项目评估行为准则有很多规定,但在实施中存在一些缺陷。
中国西部一所大学的教授钱家玮(化名)说:“例如,专家的遴选主要由中国各大学和科研单位推荐的专家组成。在评审过程中,一些专家评委维护本单位的利益,互相帮助,这并不奇怪。或者专家评委是由一些单位的领导担任的,可能会出现“好人不避人”的情况。”
钱家伟认为,要改变长期担任专家形成的“合作”局面,首先要全面改革专家库的选择方法。
“项目申报可以采用匿名评审方式,评审专家和项目采用计算机随机匹配方式,避免管理者泄露信息。此外,奖项的评审是匿名的,参与者不需要去现场回复,只需要当场评审匿名材料。对于申请项目或奖项的研究依据,只有发表论文(匿名)和授权转让发明专利等硬性指标不能作为参与评选的研究依据。”钱佳伟说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齐建国认为,应该建立并加强纠错和惩罚机制。“例如,管理部门中关键岗位的员工有信息,知道哪些专家评估什么项目,以及如何有效地约束这些岗位的员工?如果评价不公平,如何纠正和惩罚?应该建立和改进这些机制。”
齐建国建议也可以建立一个定量分析的后评价体系。“有些课题落到了真正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人才手中,并取得了成绩?这可以在之后进行评估。如果80%达不到目标,就意味着选择是错误的,也意味着必须改变现有的评估模式。”
专家还表示,自律非常重要。法律不能控制每一个细节。自律始终是社会稳定发展和道德体系存在的基础。
戚建国说:“大多数学者都有一个公平的心。我们都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了,知道做科学研究并不容易。人们经历了太多的麻烦,你做出了不公平的判断,赢得了本可以做出的判断。你的良心是什么?这是对科学良知的背离。”
《人民日报》(2018年5月7日,第20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让项目评审更公正(关注?改善科技创新“软件”②)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8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