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71字,读完约2分钟
人民网北京5月9日电(赵)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所一级战略科技试点项目“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于今年3月启动了“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研究表明,汶川灾后重建成效显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活动减少,灾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修复。
汶川地震中5个大型滑坡群的遥感动态监测表明,到2018年,所有大型滑坡群的滑坡体植被覆盖已恢复良好,并已从初始发育阶段转变为稳定状态,滑坡活动强度呈明显下降趋势。据信,在过去的十年里,地震灾区政府和人民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削坡卸荷、植被恢复等。,地质灾害活动减少,植被恢复总体情况良好;然而,新的滑坡、泥石流和其他灾害同时存在,因此有必要不断识别和监测灾害风险。
研究人员监测了地震区36个堰塞湖的动态变化,占受灾面积的70%,显示大部分堰塞湖已经完全疏浚,少数未堵塞的堰塞湖已经人工加固,大坝目前保持稳定。到2018年,汶川地震灾区堰塞湖风险已基本消除,唐家山最大的堰塞湖已成为景区和重要水利设施,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
研究人员还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植被恢复进行了动态监测和评估。地震后,大熊猫栖息地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目前仍处于持续恢复状态。监测表明,地震后,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水土流失逐渐得到改善。
此外,在灾区城市重建方面,研究人员提取并分析了房屋倒塌重灾区什邡、绵竹和安县(现安州区)的建筑区现状。结果表明,灾区重建成果显著,与灾前相比,建筑区在空之间的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与此同时,在10年重建期间,土地覆盖从急剧变化到稳定。
据报道,专业研究人员根据近十年来多时相、海量的卫星数据,以及高空遥感飞机和无人机获得的航空空观测数据,系统分析了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和灾后重建的进展。为了评价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过程,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中科院研究:汶川地震十周年生态环境恢复明显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8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