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61字,读完约5分钟
中国游客在澳大利亚悉尼的一家体育品牌商店通过手机支付购买商品。
徐康平(人民画报)照片
“过去两年我去日本时,不得不用信用卡购物。今年国庆节我去日本旅游的时候,大部分商家都可以刷支付宝,特别方便,有很多优惠活动。”来自陕西Xi的何苗(音译)觉得出国旅游越来越方便了。这真的是“手机在手,全世界都有。”
如今,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用手机来完成整个出境游的过程――选择地点、浏览信息、计划行程、预订酒店、玩游戏和消费,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手机应用来完成。为了吸引中国游客,外国购物中心也推出了移动支付服务。
“电子钱包”走出国门
最近,一段关于一个欧洲服务员学习中文的视频在youtube上流行起来——为了更好地为中国游客服务,这家餐馆的服务员早上6点就起床学习中文。在视频中,一位经理教员工学习汉语,每个单词都标有相似的英语发音。例如,“支付宝”发音为“快乐球”,而“无发票”发音为“Mayyoufarpill”...在这方面,支付宝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套“50个商务汉语句子”并命名为“蓝皮书”,据说下一步将推出法语和日语版本
中国移动的日常中文沟通和支付已经成为许多外国企业的必备技能。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可以通过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据了解,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是中国最先尝试移动支付的地方,甚至个别商业区超过70%的店铺都支持移动支付。
“我们国家的‘电子钱包’已经真正走向了国外。”一位网民表达了情感。便捷多样的移动支付也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尤其是给出境旅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过去的黄金周,出境游客的数量高达700万。根据中国人在国外消费的数据,一些机构发布了世界十大“没有钱包的红色目的地”。其中,英国比斯特村的移动支付数量同比增长90倍,日本大阪道尔顿商业区增长70倍,澳大利亚悉尼机场增长55倍。此外,巴黎的奥斯曼街、泰国曼谷的素万那普机场、加拿大多伦多的唐人街、美国纽约的法拉盛和韩国首尔的明洞商圈都在名单上。
手机消费已经成为主流趋势
在世界范围内,移动支付消费已经成为主流。最近,詹妮弗,苹果互联网服务副总裁。Jenniferbailey谈到了苹果对苹果支付系统的雄心。苹果公司预计,到今年年底,大约60%的美国零售店将支持其苹果支付支付系统。
在中国,移动支付就像一只“中国锦鲤”,让中国人更方便地“玩全球支付”。麦肯锡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深度观察》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超过1.31亿,人均消费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中国游客更喜欢通过数字渠道消费和支付,而不是现金。移动支付已经成为45岁以下游客的常规支付方式,平均使用率为43%。
今年国庆前夕,全球十大机场、十大商业区、十大唐人街和十大移动支付网点联合宣布,90%以上受欢迎的商家支持支付宝支付,中国游客不用钱包也可以来。更为密切的是,这些目的地还为中国游客提供支付宝价格和中国服务,全球80个机场支持支付宝实时退税,并在扫描代码后直接将钱返还给支付宝。
移动支付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也影响了中国游客的出行偏好、行为和消费模式。
如今,各种旅游应用和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微营销正在升级,移动旅游消费成为主流趋势。以酒店预订为例,2017年,79%的免费游客通过移动终端预订酒店。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60%的智能手机用户希望在线预订机票、酒店、餐厅和景点,并在商务和旅行期间随时随地支付费用,而不仅仅是看到信息显示和查询功能。
第三方支付加速“出海”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从亚洲、欧洲来到大洋洲,当地企业的销售和收款习惯正在改变,中国移动支付公司也在不断向海外发展,以满足更多的需求。支付宝、微信和其他支付方式不断被应用。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加速了“出海”。例如,微信支付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40个,支持13种货币(包括人民币)的直接结算,并获得了马来西亚的支付许可。据银联国际称,银联国际最近与uzcard及其成员银行aloqabank签署了合作协议。到2021年底,uzcard将会用银联-uzcard芯片卡取代1000万张uzcard卡,这将是乌兹别克斯坦首次发行银联品牌工资卡,aloqabank将成为首家发行银联-uzcard芯片卡的银行。
然而,要让外国人爱上中国移动支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国的移动支付正在走向海外,主要围绕中国游客。
中国移动如何才能更好地支付出去?中国人民大学崇阳金融研究所访问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更好地将中国移动支付行业标准国际化尤为重要。“中国的移动支付行业在特定的子行业中竞争非常激烈,但对标准产出和国际话语权的竞争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这才是真正影响其自身走出去的核心。”董希淼认为,中国移动支付企业应该从支付形式的产出上升到标准的产出。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移动支付平均使用率达43%手机玩转旅行和消费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5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