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9字,读完约2分钟
日前,一份调查报告称,近60%的青少年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甚至在一些青少年的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词汇,如用“酱紫色”代替“这边”,用“神马”代替“什么”,用“886”代替“再见”,用“尴尬聊天”代替“尴尬聊天”,很多青少年在调查中表示,网络语言幽默、有趣,便于交流。
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互联网的门槛越来越低。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经常通过智能手机、电脑和其他设备进行社交和娱乐,大量的网络词汇由新一代人创造。许多家长说,孩子们的聊天充满了莫名其妙的缩写、单词等。“我不明白,我也不知道孩子们为什么快乐。”
事实上,青少年喜欢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很简单,主要包括“身边的每个人都在使用它,交流很方便”、“有趣又好玩”和“你可以不记得它就自由地说出来”。对此,一些专家表示,青少年在选择使用网络语言时不一定有一个思维过程,但原因是“别人都这么说”。然而,由于缺乏合理的歧视和合理的引导,许多孩子甚至滥用网络语言。例如,近年来,在互联网上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怕小便”和“在厕所里哭”等粗俗的词语。网民们用粗鲁的语气故意制造惊人的词语,制造夸张的效果,但是他们却被青少年滥用。
由于网络语言被青少年滥用,一旦被误用,很容易造成交流误解。如果我们想规范青少年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我们首先应该给予科学的指导,让孩子能够学会在正确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其次,青少年的父母应该积极主动地减少“手机依赖”,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目前,有一个不好的现象。每次吃饭的时候,父母和孩子经常握着手机,互相看着,缺乏交流。有些父母甚至称之为“和孩子一起做作业”,但他们用手机玩游戏和看视频。如果父母不能抵制虚拟世界的诱惑,他们如何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使用一种语言时,我们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一方面,我们应该充满宽容,拥抱它,理解它;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正视俗词对语言和文化的危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让交流变成“全聊天”。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莫让交流变“尬聊”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53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