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53字,读完约5分钟
四十年前,海淀是北京的一个郊区,有许多建筑和树木。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一起被称为中国科学城,拥有杰出的基础研究。
40年来,海淀区率先尝试,肩负起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实验场和科技创新产业先锋的使命,探索道路,振兴发电,被称为“中国硅谷”。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海淀美丽的名片和金字招牌。
实力、科技的巨大变化催生了海淀裂变
海淀的智力资源非常丰富。该地区30多所高等院校、200多所研究机构、两所院校40%的院士和数万名科研人员构成了人才高地。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之春”,由此催生了作为生产力的科技海淀裂变。
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中关村第一创业人”的陈春贤,开启了“科技人员下海办企业”的第一代创业之路。于是,海淀的中关村电子街成了中国新活力的象征。今天,通过不断的转移和升级,电子街已经变成了创新和创业的孵化器。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从1988年的527家增加到2017年的11242家,规模扩大了19.3倍。总收入从2010年的7054.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1610亿元,增长2.06倍,年均增长17.3%。
目前,海淀的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和教育业占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68%,增长贡献率超过80%。其中,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发展的“垫脚石”和“主要引擎”。
经过40年的探索和探索,海淀区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走上了一条立志引领、开拓、带动创新、坚持创新发展的道路。2010年,海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00美元,达到世界银行的高收入标准。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5,000美元,高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以新技术、新制造、新消费、新金融、新资源、新文化为主要支撑的“创新经济”正在海淀拔地而起。
先试着种一个好的改革实验场
40年来,海淀区从未局限于自身发展,而是主动服务于国家和首都的战略大局,积极承担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实验场的重大责任使命,探索释放创新活力的途径。
开拓进取,敢为人先,鼓励创业精神萌芽。民营企业家前永民对此深有感触:改革开放之初,前永民在中关村经营一家叫科苑的餐厅,但1993年,当他想进入飞机制造业时,遇到了障碍。面对中国私人飞机制造行业前所未有的注册先例,海淀区有勇气率先尝试,只用了十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批准第一家经营范围未获批准的企业,积极推进“先许可、后许可、先许可、后许可”的试点改革,率先在中国进行了企业登记的全电子化改革...40年来,大量具有海淀特色的勘探经验被推广到国家决策,并在全国推广。
今年7月,海淀区行政服务中心“一个窗口”改革启动,整合9个委局17个专业服务窗口,形成投资项目综合服务区。海淀大力整合政府服务“网上办公”,推出创新服务“代码办公”。
“它曾经是一扇窗和一扇窗。现在它可以在任何窗口完成。太方便了。我喜欢海淀的服务!”在体验了“一站式”服务后,一位企业代表由衷地称赞了它。
聚焦政策,先行先试,海淀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海淀启动了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制定了“1+2”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启动了15个海淀科技金融中心。目前,全区金融机构总数已超过3000家,上市公司超过950家。
为了解决初创企业的融资问题,海淀推出了“种业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高质量的初创企业从“种业”成长为“参天大树”;为解决上市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问题,出台了“龙门计划”。此外,还发起设立了国海东兴基金,该基金不以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为目标,不干预企业经营,以市场化方式支持高质量科技企业的发展。
创新和创业,瞄准前沿,以自主为基础
在环境优美的中关村东胜国际科技园,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机构——全球健康药物R&D中心。它的系统与原来的研究机构完全不同。它不仅是国内科技领域第一个由外资设立的民营非企业研究机构,也是第一个由政府以ppp模式支持的新型研发平台。
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落户海淀,是海淀区鼓励创新创业、建立“创新伙伴”关系的缩影,拥有科技史上众多“第一”帽子。“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海淀区党委和政府不仅是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探索者和推动者,是全程的伙伴。”海淀区委员会主要负责人说。
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伙伴的作用,海淀区出台了《创新发展十六条》和《细则》77条,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概念验证支持计划,弥补了科研机构研发成果与市场化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后期的‘推动者’,而且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前期的‘铺路者’。”海淀区区委书记于君说。
海淀在人工智能、高端芯片、量子计算等一系列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海淀居民单位获得约五分之一的国家科技奖;每万人有272项发明专利,是全国水平的27.8倍。
海淀区在努力创造创新源头的同时,也在努力打造全球双创新活动标志区。截至今年6月,中关村创业街及其常驻机构已孵化出2921个创业团队,其中海归和外籍团队355个,融资总额277.8亿元。2017年,海淀新办科技企业2.1万家,科技企业3年存活率达到84.7%。
于君表示,下一步,海淀将立足于“科学+城市”的理念,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承担起建设新型城市的责任和使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收益感。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05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北京海淀四十年探路创新创业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54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