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60字,读完约6分钟
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由328名队员组成,历时161天,航行约3.1万海里,克服了复杂的冰情和多变的气候,于4月11日成功抵达上海,安全顺利地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此次南极考察的重要成果是什么,如何推进“雪龙探险”计划,以及未来将开展哪些国际合作?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编辑
在陆基、海基和空.平台上开展科学研究
据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队长孙波介绍,考察队围绕“南极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估”等国家专项任务,在陆基、海基和空平台开展了相关科学考察。
在陆地平台即南极大陆上,考察队在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及其附近地区和内陆旅游线路开展了海洋、大气、地质、环境和冰川等23个科研项目,收集了1198个数据和样品,增加了21个长期监测点。在昆仑站期间,内陆小组在146米的深度钻入深冰芯,总进度超过800米大关。“这些冰芯已成为研究地质历史上气候变化的珍贵样本,对于了解地球当前的气候阶段,推断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增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孙波说。
“雪龙”科学研究船在南海这一海洋平台调查中,完成了8个海洋断面97个站的海洋观测工作,收集了571个数据和样品,完成了600公里地球物理测线,回收部署了13台长期记录观测仪器,初步构建了中国南海典型海域监测系统。该科研船此次航行安全航行约31000海里,其中最冷区域航行2564海里,总航行时间约2548小时,按计划顺利完成了所有航行任务。在罗斯海的鲸湾水域,雪龙船到达了北纬78° 41.975 '的最南端。孙波说:“这创造了全球科研船南航纬度的新纪录,获得了大量的航海数据和资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意义。”
在空基地平台上,也就是在空考察航行领域,“雪鹰601”固定翼飞机首次降落在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实现了作战飞行。据孙波介绍,这一次打破了第32队仅飞越昆仑站的记录,第33队“雪鹰601”飞机两次降落在南极顶端的昆仑站,创造了这类飞机成功在最高高度降落的世界纪录,开辟了世界上最极端的航线。中国成功实现了在南极冰盖最高区域的业务飞行,这标志着中国的南极考察进入了land-sea-空三维联合考察的新时代。这架飞机使用了7套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载遥感设备,在东南极完成了30万平方公里的地球物理测量,标志着中国在南极导航空遥感领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此外,对于备受期待的“冰盖机场选址”和“罗斯海新站选址”,本次调查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孙波说,中国第一个南极冰盖机场的选址和勘测工作已经顺利完成。
罗斯海是研究南极地球系统科学和生命科学最典型的区域。这里新建的南极研究站选址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为进一步确定中国新建南极研究站的选址和完成“雪龙探险”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进科研专业化,加快雪龙探险工程
“南极是人类共同探索的未知领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有义务在共同建设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为此,中国南极考察队今后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南极治理,努力使中国尽快进入极地强国行列。”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说。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我们将加快‘雪龙探险’项目,进一步推动中国南极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家需求。”林说,近期,中国将全面开展极地业务能力建设,建设极地立体观测和监测网络,建设新的极地科研船,建设新的南极科研站,针对国际前沿和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极地科研,吸引和培养极地科研领军人才,大力提高专业化程度。“在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的同时,我们还将加大对南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进南极冰雹特别管理区的建设。”林对说道。
“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积极推进国内南极立法,为中国依法管理南极活动奠定基础。”林说,目前参加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的国家有29个,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3个国家没有南极立法。中国南极立法的缺失会带来许多问题。
此外,目前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上,今后还将包括资源和环境的调查。目前,我国南极科学研究由分散的单位参与,一些单位的参与者不确定、不连续,这将制约南极科学研究的发展。为此,林表示:“今后,南极考察队的职业化将逐步推进,这将有助于推动南极考察队长期、持续、稳定的建设。”
据中国极地中心主任杨惠根介绍,去年12月,新建的极地破冰研究船开始在江南造船厂建造。预计今年9月开始连续生产,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它将于2018年3月和9月在码头上建造。调试并开始内部施工;常规试航后,计划于2019年上半年交船,2019年下半年完成特殊冰区试验并执行极地考察任务。新船上市后,将与雪龙船一起在中国组建破冰探险船队,并组建一支船队在南大洋和北冰洋开展南极探险支援和科学考察任务。
南极合作的内容将扩展到国际治理
南极地区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恶劣。包括科学研究和后勤合作在内的国际合作与协作是各国进行南极考察的一种常见和必要的手段。中国自开展南极活动以来,几乎参加了所有在南极和南大洋进行的大型国际观测和研究项目,并派人员参加了其他国家的南极考察。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贾表示,在国际合作方面,考察组已派出并接受了13名成员,与新西兰、智利、泰国、葡萄牙、乌拉圭等国开展了罗斯海冰架联合钻探和南极半岛地质生物联合考察,并与智利举行了国际研讨会。今后,关于南极洲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将继续进行,其内容将不仅仅限于科学研究合作,还将扩展到国际治理。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签署了关于南极合作的双边协议或备忘录。,并正在讨论与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签署双边合作文件的意向。,并将中国纳入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制定范围。它主张积极参与保护和合理利用南极磷虾等生物资源,并根据《南极条约》赋予的权利,对其他国家的南极研究站进行视察活动。”贾说:“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将在北京举行。”
多年来,中国积极实践《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等相关国际公约的要求,重视环境管理,保护南极环境。贾介绍说:“第33次南极考察期间,长城站、中山路站、昆仑站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治理行动,废物回收量创历史新高,开辟了一个新的、更严格的研究站和野外考察点。行动的环境标准。”
《人民日报》(2017年4月12日,第12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海陆空探极 科考更加立体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5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