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9字,读完约3分钟
4月25日,首届“杭州匠”评选揭晓。30名“杭州工匠”用他们的感情、毅力和责任感铸就了工匠精神。其中,国家劳动模范、国家技术专家、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人员吴,从事汽轮机工作40年,擅长治疗汽轮机疑难病症。
汽轮机有成千上万个零件,这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小世界。业内有一句话:在汽轮机装配过程中,医生只需要看、摸、听就知道机组是否有问题,哪里有问题,如何解决。
面对验证,57岁的吴师傅郭林笑了。"没有什么独特的技巧,但熟能生巧。"他说:“看看机组整体是否有异常感觉,摸摸轴承温度和振动频率,听听每个‘接头’的噪音。”
吴自1976年进入杭州汽轮机厂,从事汽轮机装配工作已有40年。“每天从早到晚都碰机器。我从心底里喜欢汽轮机。过了很久,机器似乎在和我说话。如果有什么问题,它会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
吴的装配车间主要负责汽轮机的装配和调试。吴要求自己每年为公司解决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
汽轮机危急遮断器的跳闸是吴攻击的一个难题。当时,由于跳闸稳定性差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试运行经常停止,这不仅延误了测试进度,也带来了成本的浪费。吴跟着的研究小组不断探索,终于想出了一套改进措施,如控制弹簧内孔与飞锤之间的间隙,提高零件的洁净度等。,以便解决机械医学的问题。经计算,每台机器的行程时间比过去平均减少一小时,每年可节约试运行费用200多万元。
近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先后解决了行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如汽轮机试车中第二油导轴承的半频振动,以及超大型机组空负荷试车。此外,在生产实践中,他们还创新了快速安装平台法、大流量冲洗法和合并试运行法等技术技巧。正是这些金点子让装配质量和效率成为齐飞。
例如,汽轮机出厂前试验采用的快装平台法就是吴独创的。在装配车间的地板上,可以看到许多带有大大小小螺孔的钢板,这实际上是一个通用底盘。组装好的单元挂在这个底座上,选择合适的螺孔进行固定,这样就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设置专门的平台。过去,每台机组投产都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且工厂的订单比较多,所以效率跟不上;使用新方法,可以旋转使用3到4个单位。结合管理手段的创新,拆分流程,在这里组装,在那里测试,简化操作,将效率提高3倍以上。
如今,吴拥有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级大师工作室,拥有数百名弟子和孙辈,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技艺的骨干。“当我初中毕业进入工厂时,认真学习一门技术并不容易。过去,我们习惯于自己思考和“窃取”技术。现在,只要工人们愿意学习,我们就一定会互相传授。”
吴认为,只有让每个机械师掌握精湛的工艺,企业才能健康发展。他亲自上阵,演示关键单元的操作,现场讲解和回答问题,总结操作说明,让弟子们掌握组装的每一步要领。他的工作室通过建立技能团队、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和开展技术交流,为企业培养了50多名具有高级技师和技师职称的装配人才。
"一点点红色不是红色,但是一片红色就是红色."吴说:“我的技能来自企业的第一线。我的成长离不开企业和社会。在我退休之前,我必须努力培养更多有技能的骨干,回报社会。”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工匠吴国林:汽轮机好像会对我说话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0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