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4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保护连接天地的信号——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主任李安
王晓梅董瑞峰
每天从空台收集的大量原始数据被转换成“可理解的”数据地图。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主任李安将这一过程描述为“从小麦到面粉”:如果其他人吃面条或馒头,他们就不必去田里收小麦。
日复一日,这是一项“为别人做衣服”的工作。自1986年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立以来,其核心任务是为全国提供卫星遥感数据源,李安见证了其大部分历史。
保证人:系统需要365天才能可靠运行
与李安握手,他的手掌稳定有力。这个高大、诚实、优雅的中年男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可靠”。
李安的作品需要这种可靠性。遥感卫星每天都围绕地球旋转,但是它们的数据并不总是被传回地面。只有当它们通过地面站时,数据流才会被发射出去,“天地之间的信号”才能在固定的时间被连接起来。
“每次卫星经过现场,只需十分钟,其中大部分用于数据传输。捕获信号的时间应尽可能缩短,通常只有几秒钟。”李安说。
几秒钟转瞬即逝,不能错过。在一年的365天里,地面站每天与几十颗卫星相连。可靠性是地面站的首要要求。
卫星地面系统复杂而庞大,涉及许多专业领域,因此有必要组建一个团结而强大的团队来完成它。在李安的参与和领导下,地面站先后完成了中国地面观测卫星地面系统历史上的首次升级,建成了一系列国外卫星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系统能力逐步提高。
目前,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拥有由密云站、喀什站、三亚站、昆明站和北极站组成的中国对地观测卫星和空科学卫星数据接收站网,20个大口径卫星数据接收天线,多条高速光纤数据传输链路,以及配套的数据记录、传输、处理、分发和运营管理系统,规模和容量都很大
创新者:让外国卫星完全“为我所用”
1992年初春,李安刚刚获得硕士学位参加工作,地面站的数据处理系统遇到了重大问题,无法正常处理美国陆地卫星5号的热红外波段观测数据。
Landsat-5卫星是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成后接收的第一颗遥感卫星。当时,中国地球观测领域的主要卫星观测数据也来自这颗卫星。经过几年的在轨运行,卫星成像传感器的关键部件已经磨损,传回地面的热红外波段数据出现异常变化。
中国还没有能够发展自己的数据处理系统,那么如何全面分析和剖析这个进口系统呢?任务落在了李安身上。经过深入分析,李安最终发现了原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错误。
在发射大量我国自己的陆地观测卫星之前,我国主要利用外国卫星数据进行地球观测。自2002年以来,李安作为团队负责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了一系列国外卫星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
其中,2002年建成的法国Spot-5卫星地面系统使该卫星成为中国未来十年内运行最成功的高分辨率国际卫星。加拿大雷达卫星2号(RADATASAT-2)卫星地面系统于2008年建成,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民用合成孔径雷达观测数据源。
2010年6月,中国南方大部分省市都发生了严重的洪灾。地面站紧急联系了欧洲空局和加拿大MDA等国际卫星组织,并提交了一份灾区紧急数据规划申请。“充分发挥空的科技优势,持续监测中国南方的洪水。”李安说。
领导:成功实现了“吴空”和“莫兹诺”的数据接收
"现在可以自动设置接收卫星数据的天线、时间和地点."李安说,读取、写入和保存数据的方式已经更新,不再需要每周三次从密云站将沉重的高密度磁带送回北京。
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地面站带来了更多新的压力。李安说,现在地面站每年接收的卫星数据量是建站时的200多倍,相当于1986年每天接收数据的一半以上。此外,“对地面卫星的要求高于对卫星的要求。”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吴空”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是众所周知的。在这两个国家重大项目中,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负责地面数据接收系统的建设,李安是总设计师。2015年和2016年,地面站成功实现了“吴空”和“墨子”的数据接收,为中国空的科研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
目前,我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规模和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一些关键技术指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过去30年中,地面站成功接收了近16万个卫星轨道,并保存了自1986年以来的原始卫星数据。这是中国最大的地球观测卫星数据档案,为国家积累和保存了极其珍贵的空历史数据。
培养年轻的科技骨干是李安现在最重视的任务。为了确保国家空基础设施数据接收系统的建设任务,地面站将一批具有优秀专业能力和潜力的年轻科技人员推向关键技术岗位。“用他们的创新思维、活力和热情为卫星地面系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李安说。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守护天地联接的信号——记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主任李安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