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7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记者盖伯明杨娜)不需要外部能源,河水可以被抽到100米的高度,雨滴可以通过一个小薄膜连续发电,注射也可以不用针头...这些“高级”科技成果远离我们的生活吗?
20日,2017年全国科技周正式拉开帷幕。在北京主会场,通过大型科普博览会、互动体验、娱乐和游戏,科技创新的成果近在咫尺,记者带领大家一睹这些科技“新事物”。
从“硬技术”到“软服务”,我们可以看到科技服务准确地帮助了穷人
在北京的主会场,一个几米高的提水系统引人注目。“上游水”和“下游水”之间的差约为90厘米,根据程序,流水将通过转换器提升到几米的高度。
“提水工作看似简单,但却是中国山区农田灌溉面临的棘手问题。”该项技术的发明者、庙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陆介绍说,西南山区的土地大多在半山腰,河流在山脚下。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抽水困难,原有电泵系统难以建设,运行成本高。
道路需要修理,水需要送上来。卢说,在没有外来能源的情况下,这项新技术仅利用水的势能和液气能就能把水提升到100米的高度,从而解决了山区的提水问题,为当地的扶贫工作做出了贡献。
主会场不仅有“硬技术”,还有虚拟技术应用。大唐网推出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梳理基础信息,为扶贫提供数据支持。
记者点击了平台上的“德胜行政村”,发现除了地理位置、土地状况、人口等基础数据外,“村庄扶贫表”也非常醒目,其中包括拥有安全住房的贫困户比例、村庄主干道硬化等指标。该平台还将根据现有数据提供当地扶贫资源,包括短期资金和长期手段。虚拟信息网络为扶贫带来更多收益。
据报道,北京近年来不断发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导作用,培育出可持续造血扶贫成果。例如,在西藏,航天科工集团和青藏高原宝公司推出了牦牛物联网精准扶贫项目,实现了“产业+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创新成果,带动了10万农牧民增收致富。
从“泰空”到“地面”,重视伟大的科学创新如何改变世界
进入“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展区,每一个设备都是“大家伙”:蛟龙使用的机械臂、高速无人车等。这里展示了深海、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领域的41项科技成果。
如何操作机舱里的机械臂?如何修理机舱外的设备?一个交互式空应用机器人手臂正在运行。
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操作了机械臂。在“地面控制室”中,“泰空舱”中的机械臂可用于放置培养皿和服用药物。据介绍,借助3D显示、力反馈等技术,该设备使科学家能够完成空室生物实验和舱外维护工作。
阴天下雨时,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很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雨滴电影给出了答案。这种薄膜可以附着在太阳能电池板上,下雨时可以利用纳米薄膜雨水发电,不下雨时可以成为太阳能发电的复合能源。
在这些“高级”科技发明旁边,一本小册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本小册子以漫画的形式向来访的市民介绍了人类医疗和基因研究的无名英雄——实验动物。
“除了展示相关的技术创新,本次活动还希望向公众推广我们的研究过程。”展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了解这些动物是对科学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这也是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5岁”到“80岁”,科普走进了家庭
科普教育展区充满了纯真。科学标志的生动形象,天真活泼的儿童音乐,仿佛突然进入了儿童的世界。
王先生和他5岁的女儿来到展厅。小女孩开始害羞,不敢碰机器。志愿者姚顺为她演示了几何机器人。机器人有时变成五边形,有时变成六边形。经过几次示范,小女孩试着玩自己,她的表情非常专注。
尧舜说,这样一个简单的机器人可以服务于儿童和学生作为教具,并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几何认知。
不远处传来钢琴声,一位老妇人正坐在“智慧钢琴”前,弹奏着“你什么时候再来?”。80岁的郭奶奶是电子工程专业的高级工程师,从小就练钢琴。这种“智能钢琴”可以辅助钢琴教学。
郭的奶奶说:“我是一个老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看到每个人,尤其是孩子,都关注科学,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钢琴的声音吸引了一个孩子去听,郭奶奶讲述了她自己的信号工程的故事。小女孩津津有味地听着。这当场成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科普讲座”。
科普展区展示了140多人的科技创新,如新农业和基层发明。
今年的科技周以“科技强国的创新与梦想”为主题。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吴建民介绍,科技周的主要活动强调科技扶贫的“精准性”、科技成果的“创造性”和科普成果的“感染力”,让观众在现场感受到创新驱动发展的巨大力量。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科技周上这些“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如何改变生活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1887.html